130年前,沈葆楨以福建巡撫之名建台北城,將台灣正式納入滿清帝國轄權版圖,130年後,馬英九與統一安源資訊簽約,將台北的無線網路計畫交給財團。從此,全年無休隨處可及的7-11,就更接近凡人對於上帝的需求了。

無線城市無限台北(Wireless city, Infinite Taipei)

在厚達幾十頁的台北市府研考處人員計畫構想書中,勾畫出任何對於流動/資訊轄權之最佳夢想。不用像沈葆楨引進西洋砲打日本鬼子,就可以輕鬆將市府管制與人民需求混合成美好藥劑,糖衣還是最可口的現代科技。人對有形的枷鎖的有所懼怕,卻難以警覺現代化無線神話帶來的效用。我們將上世紀就有的發明,變身成科技新貴島嶼的徽章;我們微笑著,在國族認同分裂的困境下,走出台北領先世界的局面,就像全世界最高空屋率的摩天大樓台北101般,以暴力相向來不及長大的市民權。

政府不扣板機,誰來扣?一位主導此計畫的市府官員表示。他說,「難道我們還要容忍台灣網路如此昂貴卻速度奇慢,就像課資訊的知識稅嗎?台灣的寬頻網路比韓國、日本都貴,甚至比河內還慢。現在不作待何時?要突破官僚限制與想像困難重重,但都值得一試」沒錯,台灣社會要仰仗由下而上的力量太困難。社區總體營建是由上而下,學者起頭文建會發錢然後社區齊步走;公投由總統發動簡單過關,而民間的反軍購公投連署卻困難重重。無線網路為何不可如此?

這是馬英九網路新都的續集,第一集口號響亮,給市民的感覺得只有免費的市民電子郵件信箱(有誰在用嗎?)還有有問必回的電子市府投訴信箱。偉大的續集延續著第一集的主題:第一集中,市政府成為台北市第一家網際網路服務公司,第二集市府將台北天空在商機50億下「統一」了起來。

最後一哩

從網路發展以來,如何將人們「上線」總是最後一個技術問題,無線網路此種低科技、彈性、民主賦予了最後一哩的莫大機會,將無論貧富、中心邊緣的人們聚合起來,共同成為數位市民的一員。在政治管理與民主發展的思考下,造就了如倫敦的無線社群網路工作者、Poplar Harca低收入區發展計畫、以及「數位恆河平原計畫」等等,無線網路考驗的向來不是技術,而是想像問題,是均衡公平,而非區域內普及問題。

台北市政府與統一安源的高科技簽約畫面密封了最後一哩之問,辦法不是突圍,倒像圈地。就像這個簽約儀式能夠產生最大的暗喻一樣,一個市政管理者與一個商業集團頭子連線,馬英九的話更是自廢國家機器左手的銘言:「誰敢掛董事長電話?」

統一安源結合了無線網路設備商Nortel、Tropos、Motoro-la、固網業者台灣固網和新世紀資通;建置廠商亞聯、眾興欣業、系統整合商Seednet、新世紀資通、威寶電信和遠傳電信;ISP業者Seedne,展開為期九年的天空之城計畫。首先,新的圈地計畫將含蓋百分之九十的台北市,利潤括及參與的設備商、3G通訊以及ISP業者;其次,沿著捷運路線先進行的首期工程,將促進尋租作用,重新分配台北市中心地租,捷運商圈除了地下會跑的,還有空中電波加值,貴者恆更貴;最後,加值聰明行動族與驕傲的3c族,覆蓋率達至九成,將數位落差變不見,是政府義務之外社會水平之下的人民個人遭遇。

二十一世紀的圈地運動

於是,新的圈地運動浮現了。十八世紀的圈地運動,地主將走大批的佃農,將土地圈圍養著高價值的羊,羊是四條腿的家俱,而漂亮的圈地花園地景是地主財富的風景畫。在美麗風景中,人們忘了倘有被趕出的飢渴農民妄想進圈地偷隻糊口的羊可是要問刑的,連地都不可以踏入。在高科技島國的首都,無線頻譜畫出圈地範圍,繳了費便是成員,行動的假想超過定格的實際,摩登取代詢問,集團集權取代匿名民主,中央伺服器取代人民伺服器,監視控管容易而參與更難,通路與服務業取代自主使用團體,普及掩蓋了差距。

技術官僚機警了,國家右手聰明了,隨時上網取代了深刻的民主,彷彿隨時隨地MSN就是給草根民主最大的禮物。那,我們隨時可以透過網路看到台北市府的預算嗎?我們知道誰在決定這些預算分配嗎?市府可以透過無處不在網路監控台北所有資訊,從交通流量到鄰里的溜鳥俠,市民可以看到台北市政府的什麼?是警察在轉角用紅外線相機伏擊?還是官商聚會的奢華場面?有laptop的人可以高興隨著捷運四處流動,窮苦鄰里的孩子仍沒有電腦而擔心明天作業,父母不會email來進行「家庭聯絡」。

我們失去了由使用者團體(如社區)發展的多元異質的抵抗性網絡,我們失去了藉由無線網路拉近數位落差的條件,我們失去了藉由無線網路建制重新分配都市地租的機會(例如在紐約,無論遠近的捷運票價都是一樣的,在台北,住在世中心有能力市民的反而更便利流動,住在台北縣或是偏遠地區的人民要付出更昂貴的交通成本),我們終究會喪失所有的想像與另異之途,當財團與市府的連線如此緊密,而我們還沒準備好要問什麼問題時。

也許我們應該回頭問問馬英九第一集中的允諾,「在各公共場所及社區廣設「市民資訊服務站」、「社區資訊服務站」及像公用電話一樣的「公用電腦」,讓沒有電腦設備的民眾、外出的民眾或一般社會大眾,也能在需要時就近上網,享受市府的資訊及網路服務。」現在何在?如果第一集呼弄著結束,我們如何相信第二集中,改善資源不足市民的「上網工具」與「上網知識」,市府監督定價與其他的安全機制如何達成?更遑論與無線網路相對應的民主機制與開放資訊?或許我們更應該問問,政府對於無線台北的想像是什麼?對自己的想像是什麼?是一個友善調節與社會力量溝通的能力,改善數位落差,均衡區域內學習機會,還是另一家空中ISP公司的孵育中心?

如何善用網絡培立(empower)社區力量與差異認同政治氣度,以及展網路賦予人們公開「討論」的自由與彌補地區性差異和促進草根民主的到來一直都是網路政治的核心,無論是有線無線。在無線的台北城中,有限的想像,速成的商業BOT模式只可能會成為絆腳石,而淪為包裝與競選之器,終究是商業與貧瘠之城,而非無限之城。

無線網路解決數位落差?

文 / 陳秀蓮(破報實習記者)

你曾想過以下的情景嗎?搭公車時用筆記型電腦連上網路收發郵件,或用MSN與朋友聊天打發時間;拍下淡水的夕陽馬上傳給不在現場的朋友;遇到緊急事故時馬上用手機拍下傳上網路報案;申請戶籍謄本不需到戶政事務所,透過網路一次OK;開車到東區不用開著車找停車位,只要透過網路既可查詢空車位剩幾個、在哪裡。這些情景將在2006年的台北市成真。

台北市政府開放燈桿、交通號誌、公車候車亭等公共設施的基地台設置權與管線權,建置台北市無線網路基礎設施,在得標者統一安源資訊勝出後,台北市民只要月繳399,或者一次付出一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元就可使用九年,預計在2006年前,百分之八十的台北都在無限的想像中。

何謂無線網路呢?狹義的來說,它是指無線區域網路(WLAN,Wireless LAN),俗稱 WiFi,一種降低傳統網路佈線成本、使用不需執照管制的頻譜傳送訊息的資訊科技。它歸屬於IEEE 802.11x 家族,傳輸速率從11b的11MB 到目前市場主流的11g的54MB。廣義地說,利用無線電磁頻譜的特定波段來進行資料傳輸的資訊科技,便是無線網路科技。廣義的無線網路科技包括了手機與呼叫器、GPS全球定位系統、無線週邊設備、無線電話、雙向無線電/收音機、衛星傳輸與無線區域網路等。

最後一哩之戰展開網路無階級時代來臨

無線網路之影響除了生活層面外,對電信產業也產生重大改變。在有線網路時代,大家透過撥接、ADSL連上網路,誰能走進你家鋪設最後一理的網路線,誰就掌握了消費者,也同時決定了網路世界與真實世界的遊戲規則。這就是電信業者的「最後一哩」(last mile)之戰。最後一哩的競賽同時也代表著線上遊戲、隨取視訊、高速網際網路、多媒體網頁內容、數位學習等寬頻網路應用程式的舞台;因此無論是固網業者、有線電視業者的 cable 與機上盒(setup box)或者電信業者的光纖到府,各種業者都期待用各種方式,攻陷這個兵家必爭之地。無線網路基礎設施將有助於解決最後一哩的壟斷,巨幅降低寬頻成本,提昇寬頻普及率。

無線網路對網路意義也產生革命性改變。在有線網路時代,每個連上網路的節點都是靠實體的線路所連結,階層關係也反應在網路管理的架構圖中。能夠跨越實體世界的距離、開挖馬路建置網路光纖的,唯有電信公司才行。只有他們才能夠建立網路。然而當無線網路科技出現之後,任何人都可以運用未管制頻段與低成本的最新技術,建立自己網路不受上層的控制與管制。在《聰明行動族》一書中,日本澀谷街頭的年輕人,手機搭配著Mesh晶片,就可以當作中繼站轉播訊號給其他人。在倫敦的Consume計畫則想要透過接力的方式,縫出一張沒有上下關係、能夠籠罩整個都市的無線網路被單。

無線網路解決數位落差?

數位落差這個詞彙是在描述網際網路資源落差的現象。擁有高知識、高社經地位的人,所擁有的網路資源勢必比低收入、低社經地位的族群多。藍領階級使用網路的能力大多不會比白領階級強,對數位資訊的接近性、電信政策影響力也有明顯的落差。無線網路的出現讓我們有機會可以拉近這個落差,它設置成本低廉、對許多開發中國家產生正面意義。印度的「數位恆河平原計畫」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此計畫利用無線網路技術,在恆河平原畫出一個一百平方公里的無線網路地帶,計畫提供寬頻網路給一百萬人,每個家庭只需付不到40美金的代價,就可以進入網路世界。

台北市政府推動的無線台北計畫中,也希望藉由無線網路來縮短數位落差。計畫整合市府各機關網站資料,形成單一無障礙之市政服務入口網站,協助特殊需求的身心障礙者,加強使用網路服務條件。為改善低收入戶市民使用網路條件,也有補助低收入戶購置的電腦方案。對於不會使用電腦、網路的市民,將結合政府、學校、社區及民間的電腦教室及資訊資源,開辦市民上網訓練服務,免費提供三小時的上網訓練。這些立意良好的政策都要面臨考驗,真正在使用無線網路的族群是由哪些人組成?對使用者來說,無線網路的成本是否真的低於目前的有線網路?使用無線網路的動機與習慣又是什麼?

熱點計畫(hotspot)是目前最積極推動的無線網路民間案例。機場、速食店、咖啡廳其無線環境設置均為此計畫之實例。主要使用者為資訊狂熱者,但重度使用者終究是目前社會少數族群。而目前台北市提供的無線網路服務,需購買點數卡依時間計費,每分鐘一元。簡單來說,若每天使用一小時每月需付1800元。比較目前各大有線寬頻業者,每月只需不到1000元就可獲得高速的無限上網。相較之下,無線網路似乎只在可無線行動方面勝出。再者,以目前電腦的普及率及使用習慣來看,吸引民眾使用無線網路的動機性並不強。無線網路的架構似乎只是服務特定族群,對縮減數位落差的成效還有待評估,無線網路在高速下的使用效果及傳輸速率也有待改進。

網路公共化或再封建化

無線電波頻譜屬公共資源,其分配與經營受電信法的規範。而無線網路所使用不需執照管制的開放頻譜,更具公共資源的代表性,所有人皆可自由利用。但在台北市政府發包無線網路工程後,其使用權及控制權是在全民、政府或財團尚不得而知。網路空間發展至今,已經不只是在外在改變我們的生活,而是改變了我們的內在生活意識。它是一種新的觀點及思維,任何人皆可在網路發聲,透過網路凝聚社群意識改變社會,代表的是一種草根性的民主與對抗力量。但藉官方力量由上而下的將網路資源建制化、商品化後,實際上是對網路空間的自由使用與想像的再封建化。未來網路資源如何更有效的分配;有權利使用卻無法使用網路的族群,如何真正從無線網路計畫中獲利,是目前使用者與台北市政府都需思考的問題。

無線網路可以改變生活嗎?

彙整 / 陳秀蓮(破報實習記者)

潘立豪(大學生):無線網路在台北如果建設成功的話,以後等公車就可以不需靠電話打發時間,而是可以上網跟朋友聊天。但是如果上網真的這麼方便的話,大家會不會就不打電話每天上MSN呢?

脆克(現役軍人):對我來說無線網路不會改變什麼,只是上網方便後,大家可能會變笨。

宜真(空間規劃員):以上網習慣及電腦的普及率來看,無線網路應該是在偏遠的山區才有需要使用,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或在台北市市區內應該沒什麼影響。

鄭舜哲(大學生):感覺是在製造變相的城鄉差距,讓城鄉差距更大。無線網路應該公共化或政府化,最後應該歸誰管,台北市有多少人需要無線網路都是問題,這個計畫感覺只是台北市政府要賺錢。

江靜枝(大學生):上網更便宜,但是資訊似乎會更氾濫,大家下意識的接收大量資訊,慢慢的不會做深層思考。

阿ㄆ一ㄚ‵(研究生);網路世界的再封建化。

雪兒(公關公司員工):無線網路只對擁有高科技產品的人才有影響,對一般人來說應該不會改變什麼。

劉家燕(大學生):會很方便吧!不知道會不會有干擾的問題,如果對人體沒有害處的話應該不錯。

街頭科技新規則:便宜、自主,也不用線

── 關於那些技窮駭客、購物狂3C族、古典社會學家與無線台北的一堆屁話

文 / 康寧馨

你聽的懂我在說什麼嗎?

近年來,開放原始碼運動告訴了大眾一件事:素人自由軟體不僅比商業公司作出來的坑錢軟體更便宜(嚴謹地說,大部分免費),還可以更好。後來,某些深具理想主義性格、渴望人們相互分享頻寬的技客(geeks)還要提醒我們另一件事:無線網路不是高貴的科技,而應該是免費的社群資源。什麼?你沒聽說過?嗯,孤陋寡聞自是尋常,因為我不是在描述台灣的現狀。大部分時候,台灣人在網路上遇到的「技客」,不是某些鎮日依靠購滿、替換新科技產品來膨脹自尊的3C產品使用專家,專門發表資本主義宣言,就是自稱程式高手的渾球們除了號稱自己會寫一種叫做PERL的「魔法師語言」外,當真以為自己戴了一棵美侖美奐的珍珠(pearl)驕其同胞,順便把他發明的「網路使用十戒」戒律拿來訓你一頓。在你被無端污辱,羞愧不已的同時,西雅圖等地的技客們(如Seattle Wireless、Bay Area Wireless Users Group),正在網路上教大家如何自己作無線天線、無線AP,如何建立無線網路社群(Wireless community),還一併豐富了都會地區對「社群」二字的想像。

偏方科技巧手作無線,Street tech rules!

某種意義上,無線不是高科技,而是手工藝。如果市售天線要價幾千到幾萬元,你願意花多少時間作一柄材料費一兩百元的品客洋芋片無線天線(Pringles Cantenna)?(如果你不喜歡吃「品客」或「洋芋片」,許多其他牌子的鐵罐都使得。)你有快報廢的舊電腦嗎?我們可以來作無線AP(Access Point)。下面是技客網站的常見自我介紹:「嗯。我做過很多天線,從比房子大的天線,到幾公分的天線,我都玩過。我現在待業中,你想要雇用我嗎?;) 哈,無論你要不要雇我,來吧!我們先來作個有趣的天線。首先,你需要剪刀、老虎鉗....如果你不知道哪裡可以買到材料,可以參考這些訊息:給你樂五金行,電話:12345678,地址:....」

國中物理複習考,λ×f=c

接著,在你變成腦滿腸肥的怪叔叔、阿姨前,先來複習國中物理吧。無線電波在真空中的波長(λ)、頻率(f)和光速(c)有如下關係:λ×f=c=3×10 3 m/s。波長λ的單位是m;頻率f的單位是Hz;光速c的單位是m/s...。什麼?來不及了?你已經腦滿腸肥老的來不及離家出走所以打算不看下去了嗎?且慢!如果你真的忘了國中物理,這些技客們早就寫好了計算程式,你只要在教導網頁上輸入鐵罐的半徑、高度等資料,程式會自動幫你計算鑽洞的位置以及物體的裁切長度。很貼心吧?

因地制宜的方法何在?

緊接著,我們又發現了一個很實際的問題,你算好了裁切長度,列好購買物品清單,打算好好大顯身手後,突然想到這些貼心的技客們不住台灣,他們提供的店家訊息對你並不有效。你不太知道N型接頭(N-connector)要去哪買,又不太敢問我們之前說的那種台灣「電腦高手」,深怕再被羞辱一次。你問了賣電腦的店家,他們驚嚇地告訴你,亂接東西到他們的商品上可能會導致爆炸、走火之類的不幸(對此他們還言之鑿鑿地:就跟那種會爆炸的洗手臺、洗衣機、電風扇一樣唷。)。他們最後希望你用作天線的時間去賺錢,然後你才有錢買他們提供安全無虞的商品天線。就這樣,你的DO-IT-YOURSELF計畫未酬而你的錢先死了。更久的後來,你可能會慶幸你沒有浪費時間作天線,因為公共無線網路沒有覆蓋到你家,你就算作了天線,頂多也只能在家裡自己玩,你是那可憐的10%未覆蓋群眾,ㄧ群看不見的群眾,一群面目模糊的抽象。你每天坐老久的公車轉捷運從偏遠地區到市中心上班,每天看著市中心捷運鄰近地區的人用比你少多了的交通費與你在同一站下車,更令人難以忍受的,他們居然每天在住家附近就有無線網路可以使用!

簡單免錢(?)又不用線(easily, freely(?), and wirelessly)

讓我們來談談台灣的無線網路計畫吧,其中一點絕對可以安撫保守中產民眾:醫療救援系統可以應用無線網路達到更便捷而即時的訊息傳遞,比如在救護車上先行通報患者情況,減少到院後的處理時間等等。接著我們再看看無線網路的覆蓋中心點--捷運沿線。根據估計,九年後,台北市的覆蓋率將達90%。這麼說來,住在捷運高房價沿線的人們,不僅交通便捷,有無線網路可用,而且還某種程度保障了身家安全。市中心的小孩越來越愛上網,也越來越會/方便上網。山區的原住民還是沒水喝但也許住在水庫附近。有人在遊行抗議時用手機拍了警察打人的照片透過無線網路即時傳上internet,有人還是認為那是暴民行為導致,遊行就應該要乖乖的才對。不久後,有人說90%的覆蓋率就是90%的監視率,又有人說這是電影全民公敵看太多了。

對此,可以想見以下三種人會說三種話,技客們還是那句口頭禪(對著沒有無線網路可用的人):「If you don't like it, hack it!」。高收入3C產品專家說(對著抱怨無線 網路不夠高貴的人):「If you don't like it, resell it!」。古典、關心數位落差而鄙視科技的社會學家說(對著自己):「If you don't like it, abject it!」。而我們離真正有積極意義的「簡單、免錢又不用線」思考還很遠很遠。

文 / 黃孫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