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網  Jeremy


看著前一篇關於台灣品牌悲歌文章的回應,很多人就說,台灣是硬體思維,沒有軟體的觀點。也有一批人說內容為王。但其實我更想談的是服務這塊,會在未來的科技商業活動中更為重要。

亞馬遜推出了199美元的七吋平板,讓台灣其他本來也要發展平板的廠商倒地不起,宏達電在bestbuy立刻降價四成,但還是要價299美元,比亞馬遜的貴了100美元,理由就在於亞馬遜可以靠內容、服務把賣硬體虧錢的賺回來,宏達電只能賣硬體,299美元已經算是殺到見骨了。

 

宏達電這一招算是果絕,在11月亞馬遜平板大量登場前,選擇少賠就好,趕快把庫存清一清,大概已經認清處了亞馬遜之後,過去的產品策略一定要大轉彎才能活下去,一些還沒降價出清的廠商,我的看法是,降得慢,只會賣更慘而已。

 

這樣的轉變來得很真快,距離iPad推出也只是兩年的時間,但結合雲端服務的市場,已經完全改寫了競爭規則。

 

不管你是不是雲端的商業架構,服務才是商業的本質越來越明顯了,在雲端上面說Saas(軟體即服務,sofeware as a service)、Paas(平台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所有的一切商業模式都是在服務的範疇下去進行,重新定義過去單一商品的意義。

 

後PC時代,當產品已經進入到大宗物資化、過優化的階段了,整體思考的服務才能讓商業模式有所差異化,我們思考蘋果起死回生的歷程,它的起點居然是大家都瞧不起的MP3隨身聽市場iPod,但他透過itune讓賣iPod不只是賣這台機器,結合軟體、內容賣的是下載MP3的服務,所以讓iPod獨步整個MP3市場,並從itune衍生出整個iOS系統,然後先後推出iPhone、iPad,建立蘋果帝國。

 

哇!蘋果真聰明耶,他們怎麼想得到啊?其實賣服務不是蘋果獨創,在台灣過去也有個賣米的王老先生,大家都賣米,為什麼王老先生米賣得特別好,因為他都會記錄下來美個客人買米的時間,然後計算,時間差不多了,這戶家庭大概米快吃光了,他就主動騎著三輪車,載著米到那戶人家裡去,問說需要買米了嗎?所以大家都跟他買米。

 

王老先生不只是賣米,他賣的是一種糧食的服務配套。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曉得了,這個王老先生也有塊地,他沒有拿來養小雞,他蓋了台塑,也就是在最傳統的產業裡,也需要服務的精神來增加競爭力。

 

什麼是服務呢?我覺得就是除了看得到的產品之外,一種替消費者設身處地想像的心意,蘋果說,我有很好的東西了,我還要讓消費者好用,還要漂亮讓消費者開心。IBM說:我想得比消費者更多,他們原來是工廠黑手,我要他們變成一流的管理者。

 

回來看台灣的科技業,其實我們的幸運,就是我們的不幸,我們搭上了代工特快車,在短短時間,建立了龐大的科技生產鏈,但我們很少去接觸過真正的消費者,代工廠都是聽命辦事,很少知道生產某種產品的「why」

 

一些科技品牌先天上缺乏龐大母市場的支持,自己的壽命也不夠長,宏碁分家至今也才10年左右,宏達電也不過6年,華碩則是去年才算是真正分家,我們對於市場行銷的掌握還算陌生,當然很難去思考服務的本質。

 

做產品可以靠天才研發,靠抄襲來短期成長,但是做服務一定要時間累積,才會有服務的精緻度出來,就像是現在講究餐飲服務的國家就是歐洲、日本之類,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累積服務這麼學問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