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何易霖/台北報導

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表示,今年全球太陽能市場面臨零成長、甚至負成長,比金融風暴時期還糟,未來三年仍處供過於求、競爭激烈的痛苦期,不少業者面臨繼續生存壓力,區域性整合勢難避免,未來一年內,太陽能產業將是電子業當中,最多併購案發生的產業。

他分析,大陸廠商挾國家支援,大舉擴產,是供過於求、景氣快速反轉直下的主因,台灣廠商技術與財務面體質較佳,在產業整併淘汰賽中,相對有利基,只要挺過短期風暴,最快2013年至2014年太陽能發電價格就能達到與傳統市電同價,引爆新一波成長。

中美晶2000年起跨足太陽能領域,是國內太陽能業界元老,主攻太陽能矽晶圓,是太陽能電池廠的重要材料,客戶涵蓋日本夏普、國內茂迪、昱晶、新日光等大廠,並與Hemlock、Wacker等上游多晶矽廠往來密切,產業位置透視上、下游脈動。

中美晶現為台灣第二大太陽能矽晶圓廠,盧明光是推動中美晶近年快速成長的最重要舵手,對市場看法極具指標意義。盧明光接受本報專訪,以下為訪談紀要。

問:如何看今年太陽能景氣?

答:歐債、美債問題,對太陽能業影響甚鉅。太陽能是高度需要政府補貼及銀行資金協助的行業,很多歐美大型太陽能發電專案原本拿到政府補助或銀行融資,瞬間因為市場資金緊縮,化為烏有,也讓產業景氣反轉直下。

去年全球太陽能發電裝置量約20GW(10億瓦),今年受歐債、美債等負面因素影響,要達到去年水準恐不容易。今年全球太陽能市場可能面臨零成長,甚至負成長,這比2008年金融風暴時期還糟糕。金融風暴期間,全球太陽能市場仍呈現成長態勢。

問:為何景氣會瞬間急凍,甚至大幅衰退?

答:除了歐、美兩大主要市場經濟環境不佳,最大的原因還是業界擴產太快,尤其大陸廠商挾官方大力支援,瘋狂新增產能,並祭出殺價策略,更是導致這波流血戰一發不可收拾的主因之一。

此外,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業界普遍陷入營運低潮,但沒過多久市況快速揚升,造成「洗牌洗得不夠乾淨」,很多人看太陽能業景氣這麼快回溫,又加碼擴產,加重現在市場供過於求。

現在太陽能業者普遍落入前所未有的營運低潮,就是反應市場供過於求的問題不斷擴大。

以目前的狀況來看,今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總產能約50GW,今年全球總需求可能連20GW都不到,這些多餘的產能要如何消化,都是問題;不少業者為了搶訂單,勢必祭出削價策略,打亂產業秩序。

技術+成本 台廠利基

問:在這麼艱困的環境中,台廠有利基嗎?

答:這波市況低潮,區域性的整合勢必難免,台廠之間也將出現整併。我認為,台灣廠商具有技術與成本優勢,能在這波景氣循環當中,繼續生存。尤其台灣廠商財務結構健康,大陸雖然具有產能優勢,但財報真實性與高負債比,一直為市場詬病。

舉例來說,大陸江西賽維的太陽能矽晶圓產能規模是中美晶的兩倍,但兩家公司市值相當,顯示市場給予江西賽維的本益比遠低於中美晶,對台廠的評價高於大陸廠;若景氣低潮時間拉長,大陸廠商很可能比台廠更快倒下去。

台灣挾既有的半導體能力,發展太陽能業有獨特利基,現在全市場都知道,要買最好的太陽能矽晶圓或太陽能電池,一定要找台灣。只要未來消費者對品質要求愈嚴苛,台廠愈有機會。

問:如何看太陽能產業長期發展?

答:長期來看,太陽能市場量還是非常大,產業趨勢朝正向發展。未來三年內都可能要面臨供過於求壓力,但把時間拉長來看,三年並不算久,短暫的痛苦總會過去。

以現在的太陽能模組報價每瓦約1.25美元來看,離業界目標每瓦1美元不遠,當每瓦1美元的時間來臨時,意味太陽能發電已與傳統市電同價,商機將快速爆 發。現在的太陽能發電每瓦價格,在歐美約是傳統市電的兩倍左右,台灣電價相對低廉,太陽能發電仍比市電高約三至四倍。我認為,太陽能發電降價是必然趨勢, 最快2013至2014年,就能達到與傳統市電相當價格的水準,屆時將是新一波市場成長的開始。

圖/經濟日報提供

【2011/09/06 經濟日報】


全文網址: 太陽能 一年內將掀併購潮 | 科技產業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3/6572761.shtml#ixzz1XKoEpBOo
Power By 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