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年建城120週年的台北市,不只是台灣政經中心,最近更加上新封號:「台灣第e都」。

地緣、資源、技術3大優勢,加上領先國際城市的e化、m化生活環境,吸引了大批白領階級、科技人才,甚至在另一個新都心內湖,快速發展為科技園區,吸引超過1,700家企業進駐,連營收破千億的仁寶、明基、光寶,也包括在內。這個簡稱「內科」的新興科學園區,產值已超過竹科,達1兆1,667億元。大量廠商進駐不過5年,內科真的能跟超過20年歷史的竹科拚?

未來,台北市還將如何構建「無線台北、台北無限」的寬頻網路新都?走過120年歷史,這個城市有那些人文魅力?古蹟與老社區,又如何在科技與創意之下展現全新生命?

7月初,台北市長馬英九率領北市府眾官員,到內湖科技園區(內科)和廠商一起慶祝。

原來,內湖科技園區整體營收達1兆1,667億。馬英九並宣佈內科是「首度超過新竹科學園區,成為台灣最大的科技園區。」

此話一出,香檳酒一開,引起科技界、政治界的一陣騷動,讓炎炎盛夏更加沸騰。

「竹科去年總營收8,578億,是實質上園區內產出的營收,不包括境外的,否則竹科營收也會破兆,」竹科管理局副局長顏宗明則一再強調:「不能拿單一數字來比較。」

不過,台北市今年還有更神氣的事。6月初,世界通訊端協會(WTA)的「智慧社區論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就將台北市列名2003年全球第四大智慧城市。(前三名依序是英國的格拉斯哥、美國華盛頓州的史波肯市、英國的新特蘭市;5~7名則是澳洲的維多利亞、加拿大的西谷市、以及日本的橫須賀市)

世界通訊端協會是個非營利組織,由眾多科技廠商贊助成立,致力於推動寬頻社會。包括日本大廠恩益禧(NEC)、法國通訊大廠阿爾卡特(Acatel)等,都是贊助者。

「台北市把焦點集中在幾個主要議題,並投入相對的政府資源,讓台北市已逐步從一個高科技(high-tech)城市,轉型成為一個高感性(high-touch)城市,」智慧社區論壇指出台北市能夠得獎的原因。

e出國際知名度

台北市首度上榜就拿下好成績,令不少台北市市民覺得走路有風。原來,台北市「e」到可以「出國比賽」?生活在其中的人,都經常在享受而不自覺。

「多用網路,少用馬路!」馬英九常如此呼籲台北市民。

是的,台北市不只是台灣的政治、商業中心,最近還要加上「台灣第e都」的封號。不但擁有大型科技產業聚落,還有領先國際城市的e化、m化(mobile)生活應用環境。

美國矽谷有全球知名的科技產業聚落,卻沒有領先的智慧社區;英國格拉斯哥有全球最智慧的社區,卻沒有世界級的科技產業聚落。

魚與熊掌,台北市憑什麼可以得兼?

簡單來說,是因為台北市人口密集,工、商、文化活動熱絡,各種資源像滾雪球,愈滾愈多。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夏鑄九歸納台北市的城市特質:「多元、異質、包容、開放、流動、流通、流行。」

3大優勢:地緣、資源、技術

以台北市的高科技產業而言,聚落的形成,是有點意外、又不完全是意外。因為,大都會就像磁鐵一樣,吸引人,也吸引人才。

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說明,台達電原來的位置是在桃園,但「太遠了」,有不少好的人才就是不願意來,於是決定搬到內湖科技園區。

「台北市的特色,是生活機能很強,可以吸引白領階級、高科技人,」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副局長兼發言人顏宗明也說。

不少人因為曾在台北市居住或就學,習慣了,也就待了下來。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大學以上的學生數,全台灣有98萬人,其中台北市就佔了20萬人,將近五分之一。

靠近關鍵資源和技術,是廠商願意設點的另一重要原因。台醫生物科技董事長林榮華分析,以生技公司而言,沒有廠房,不需要很大的空間,但必須鄰近教學醫院、研究中心,才能接觸最新的技術、臨床案例。幾個大型的教學醫院都集中在台北,所以台醫生技就選在內湖成立公司。

此外,文化活動多,讓台北市得以在高科技的環境之下,保有人文的薰陶。根據行政院文建會的資料,去年,藝文展演文化活動,全台灣共有2萬個,其中有3,598個是在台北市舉行。

至於e化、m化應用,不少功勞要歸給台北市政府的用心經營,也就是「網路新都」大計劃。

智慧社區論壇對於台北市的e化成效,就給予高度肯定:電子公文每年可以省下750萬美元;每間教室有一台個人電腦可以寬頻上網,250個學校有電腦室;政府提供市民21萬個免費的電子郵件信箱,有800個公設的電腦資訊站……。

一連串的數據,串成這個世界級的e化新都。

超級e市民

除了政府的付出,台北市民也走在科技前端。

根據資策會電子商務研究所的調查,2002年,台灣地區家庭有電腦的比例是72%,台北市則是81%,全國最高;上網普及率,全台灣的平均是53%,台北市則是67%,也是最高。

無線化、m化,是台北市目前正在積極主導的下一步大實驗。根據台北市政府的說法,這也是全球僅見的大實驗。

台北市研考會主委室秘書梁世興,是負責這項業務。他分析:台北市有270萬定居人口、400萬工作人口,而且人口、建築都很密集;全球這樣的城市很少見。

他並指出,全台灣的股票下單量,有6成集中台北市,行動電話的通話量,4成在台北,種種條件都到位;因此,台北市很有希望能推動成為全球第一個大型的無線寬頻城市。

研考會是北市無線寬頻網路計劃的統籌單位,預計兩年內要建置好無線寬頻網路,覆蓋台北市90%的活動人口、80%的地理區域。

「這項計劃是個全球的創舉,」台灣惠普企業系統事業群總經理賴昭輝指出,世界上目前已經建置好的其他無線寬頻城市,覆蓋人口大約僅有5,000~1萬人,規模和台北市無法相比。

第一步已經跨出去。5月1日起,信義計劃區,在基隆路、信義路、忠孝東路、松仁路所圍起來的範圍之內,市民可以無線寬頻上網,第一年還不收費用。相關廠商中華電信統計,到6月底,共有1,000人使用過,每月使用人次近3,000。

串連高科技走廊

這個在台北市新都心進行的大計劃,是在虛擬的空間中積極架構。同時間,台北另一個新都心內湖,也有驚人的發展。

內湖已經快速發展為科技園區。仁寶、光寶、大眾等企業總部都遷到這裡,而且讓上游的研發設計、下游的製造加工以及行銷販售都能進駐,產業鏈更完整。

北邊有娛樂專區、住宅專區,南邊有輕工業區(大潤發、好市多在此),商業機能完整。這一大塊泛稱「大內湖科技園區」,2006年營收預計可望破兩兆新台幣。

未來,與南港軟體園區(內容、軟體產業),以及仍在計劃中的「士林、北投知識產業園區」(資訊、通訊、生技),三大園區將形成「台北科技走廊」。

大台北的科技勢力正在快速提升。這股勢力的推力,很大一部份來自民間自發性的力量,甚至促使政府必須加快腳步配合。

其中,內湖科技園區的形成,不過是短短幾年的時間,而且是由市場機制所促成,不同於新竹科學園區,是中央政府花了24年時間、軟硬體就砸了385億元的大手筆投資。

「內湖科技園區是一個美麗的意外,」馬英九也坦承,台北市政府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主導,而是「因勢利導」。

打造「台北矽谷」

如果從台北市民權東路一直往東走,原本密集的標準都會型建物,一過民權大橋後,開始轉為很不同的景觀。這裡較為空曠、舒坦,青山綠水環繞。沿著瑞光路一直走,會看到台灣最時髦的科技大樓建築群,一棟接一棟,相當爭奇鬥豔。這裡,被叫做「台北矽谷」。

不過,在台灣版的矽谷中,卻能看到國外應該見不到的景象,算是另一種「台灣奇蹟」。這裡同時充斥著非屬高科技的產業,例如,就在仁寶大樓的隔壁棟大樓,一樓的招牌赫然如下:良友(食品)貿易(經銷森永牛奶糖、乖乖)、十全服裝設計批發中心,甚至包括有機緣地生機飲食推廣中心……相當令人錯愕。

區內幾乎每一棟大樓都會冠上「科技」之名,不管做的是什麼生意。例如有一棟叫「興洋科技總部」的大樓,一樓右側是「巨人家具」,左側則是餐飲連鎖店「古早傳說」。

這顯示,內湖科技園區並非計劃性推動的科技園區,甚至一開始和科技根本扯不上關係。

這裡原來是台北市政府的6期重劃區,準備做為輕工業區;但由於地價比市中心精華地段便宜很多、離市中心又不遠,那隻「看不見的手」,以市場力量硬是讓它朝完全不同的方向走。

「這裡用台北精華地段五分之一不到的價格,就可以買到了,」服務於瑞光不動產的吳清欽,指出內科吸引各類廠商前來最重要的原因。

「新店、汐止也是科技廠商聚集的重要地方,但內湖是台北市區內唯一的工業區。環東、堤頂大道在蓋,腹地又大;有錢、有能力、前瞻性的企業都移進來,」超營實業總經理楊仁鈞觀察。超營在內科經營房地產已經6年。

內科現在是一處有超過180棟科技大樓的建築叢林。當時種下第一棵科技大樓種苗的,是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遠雄以營建廠辦大樓聞名。

當時服務於遠東建設(隸屬遠雄集團旗下)的楊仁鈞回憶,民國85年時,趙藤雄派4個人員來內湖,那時只見一大片空地,只聞蛙鳴鳥叫。

科技總部賣皮包

遠東蓋的第一棟大樓,命名為「愛迪生」,所賣出的第一間廠辦,買主是現在生活工場的董事長林來順。「愛迪生」共有10多戶。遠東蒐集內湖一帶的電話名單,開始進行電話行銷。買主行業包括金屬、皮包、營造。

第一家進駐的「科技」廠商,是加生,專門做電腦等設備用的精密螺絲批發出口。「我們本來在公寓式大樓裡,一個科技業的朋友介紹,我就買了,沒什麼遠見,不知道『內科』(內湖科技園區)會發展成這樣,」加生董事長莊松萬說。

超營總經理楊仁鈞指出,遠東廠辦大樓的命名都相當「國際化」,例如叫「愛迪生」、「富蘭克林」、「底特律」、「甘迺迪」……;由於要吸引廠商前來進駐,宣傳上面也都強調是「科技總部大樓」。

遠雄集團(包括大都市建設)在這裡總共就有40棟,是最大的建商。

瑞光不動產吳清欽(也曾服務於遠東)回憶,當時第二棟大樓「富蘭克林」,兩星期就結案,他們戲稱為「忽然clean」;業務員出去收款,回來會發現整棟都賣光了,非常暢銷。

3、4年前,是內科最火紅的時候。「有時一夜醒來,價格已經漲了5、6萬,」吳清欽有點誇張地說。內科叫價最貴的,是八大影視買的大樓,土地一坪79.5萬;目前內科平均土地價格是25~60萬一坪。「但現在有租的行情,沒人賣,從SARS以來已經漲了一成,預計往後還會漲,」吳清欽樂觀預估。

第一家進駐的真正大型科技廠商,是台達電。此外,仁寶、光寶也在很早期就進駐。

「內科希望吸引的,是企業總部、研發中心,可以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台北市政府建設局第一科科長吳欣珮,指出政府對內科的定位。

科技城變攤販城

光寶科技副總經理金用周,負責光寶集團總部建設案。之前,光寶集團下的各子公司,分散在台北市敦化南路、八德路、甚至遠至北縣中和,溝通、聯繫成本高,而且大多是租的。光寶自從民國87年起,就開始陸續在內科買地,共買了3,700坪左右。

「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必須注重管理的效率,統一管理有其必要;台北市整體金融服務完善,經營的成本也較低,」金用周指出光寶將總部遷到內科的理由。

進駐廠商愈來愈多。但「內湖輕工業區」原本就不是為辦公所規劃,非常不便。廠商因此組成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發展協會,以集體力量向政府請求協助。「這裡規劃並沒有新竹科學園區好,例如交通,瑞光路平常走10分鐘,上下班時就要30分鐘,很塞,」精業的專案經理黃彥文,說出這裡6萬多工作人口共同的抱怨。

之前沒有公車進園區,不能設餐飲店,讓內科一到中午就成「餐車攤販城」。後來在市政府的配合下,正逐步改善中。

內湖科技園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吳雲端也指出,因為工業用地必須申請工廠登記,對很多廠商都造成困擾。協會不斷向台北市政府要求,讓進駐廠商的條件放寬。

2001年,台北市政府設立了內湖科技園區服務中心,成為政府的對口單位。「當時園區已6、7成滿,而進駐的廠商,8成是黑戶,也就是沒有營利事業登記證;政府各單位全力配合,共經過7次法規放寬,現在合法登記廠商有1,400家,」服務中心主任簡文燦指出,這算是一種「給付式行政」的創新作法。

簡文燦指出,現在服務中心一天會接到5、6通電話,上百家廠商排隊等著進駐;目前內科共有1,758家企業,其中17家領有「企業營運總部」資格證明;包括光寶、仁寶、建興電子、燦坤、大眾電腦、台灣工銀。「但實質上設立企業總部的卻有40家,」他估計。

「內科太精彩了,跟政府卻一點關係都沒有,不是政府的遠見,而是民間的力量;不過馬英九是個柔軟的人,也願意配合廠商需求做改變,」談起內科,台大教授夏鑄九語帶讚賞。

馬英九也順勢,積極促成台北市科技產業逐步壯大。除了規劃「高科技走廊」,去年更到美國矽谷邀請200多家科技廠商舉行「產業對談」,爭取廠商,尤其是IC設計業,來台設立研發中心及亞太營運總部。最近,馬英九又將赴美,進行第二波的招商活動。

台北科技夢,竹科有話說

對於台北市的科技大夢,竹科卻也有話要說。「竹科半導體產業很完整,台北市要吸引IC設計廠商,你想可能嗎?」竹科管理局副局長顏宗明對竹科很有信心。他也強調,兩個園區發展不同,竹科還是以製造、研發為重,和內科可以相輔相成。

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溫肇東,更跳脫表象思考這個議題:「要做知識經濟的首都,必須有知識生產、流通、加值的活動。」他認為,必須強調更實質的內涵:「政府除了蓋大樓,更應該重視國際研討會、智慧財產的交換等活動。企業設立總部,也必須真正作為全球營運協調、知識管理的中心。登記公司只是很低階的行為,沒有實質知識活動,宣稱營收多少,也很空洞。」

從高科技走廊到網路新都,台北市特殊的條件使這樣的夢想有實現的可能性。

「可能證明我們是先知先覺,也可能結果是死在沙灘上,」如同台北市研考會主委林正修,對網路新都的看法,應該要做的努力還很多。

當然,一個城市的樣貌,不是光靠政府單一的力量造成的。每一個在這裡生活、努力的企業和市民,都是都市的建築師。

2004年8月 e天下雜誌 採訪-彭漣漪 攝影-邱如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