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Cloud),已經是個很混亂的名詞,尤其當所有提供網路服務的廠商,都想換個名詞包裝自己的網站時,從過去只有 Google、Amazon 兩家大手廠商才有的特異功能,突然一覺起來每家網站都成了「雲端服務」。這個部落格讓每個人都能使用瀏覽器觀看、無需安裝任何程式,也能稱之為「雲端閱 讀」嗎?如此過於擴張的解釋顯然不具任何意義,因此,有必要釐清一番。

早期的電子書

數位內容與電子書,由於讀者所購買的「商品」,基本上具備「可重複下載」的特性,因此大多數販售商會提供較長時間的留存時間,讓消費者重複下載,部 分商家可能只提供一段時間(例如一個月或兩星期)的限制。早期的電子書消費行為很接近這樣,廠商會提供多平台上的應用程式,每一種都能夠下載(符合前面提 的下載限制)自己所購買的電子書,是閱讀系統的常態(只是當時的平台指的是 Palm OS、Windows Mobile、Windows 與 Mac)。

此時,電子書的「檔案」需要讀者自行管理,通常要將檔案存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例如 RAID 磁碟或燒到光碟),萬一系統重灌、程式掛了、檔案誤刪…,才能夠重複安裝來閱讀。

這樣的電子書購買與閱讀服務,是第一種類型,大多數的邏輯,與「軟體程式」的消費模式接近。

進一步的閱讀服務

如果閱讀系統不僅僅提供購買商品重複下載、在多平台與設備上的使用,還記錄、同步了讀者在「書中」的書籤、註解、劃線,此時廠商不僅僅是販售電子書,還得替讀者記錄與管理很多個人化的資料。這個層級,我稱之為「提供了數位閱讀的服務」。

實際的做法上,電子書店有可能只維持前面第一類的數位檔案銷售商,只在閱讀程式提供這樣的操作機制,但「雲端」交給別人來做。例如我提供一個閱讀程 式,購買後下載的檔案,讓每個人自己的 Dropbox 成為個人「雲端書庫」,每本書所做的註解、書籤都寫至一個額外的記錄檔,也用 Dropbox 儲存。

這套邏輯簡單說就是「書店賣書、閱讀軟體提供操作機制、把檔案擺在雲端同步倉儲中」。這三者可能 根本是同一家廠商,例如 Amazon;也可能三個角色分別由不同廠商擔當,例如我向 O’reilly 買書、用 Bluefire Reader 閱讀、檔案通通存在 Dropbox。

這一類的組合,不管參與提供服務的角色有幾個,統稱為第二類型。與第一類型不同之處在於,如果廠商自己開始提供檔案同步(包含書檔以外的附加檔 案),那就算融入了「雲」的概念;用別人提供的「雲」也可以,除了上面的 Dropbox,即將開始的 Apple iOS5 iCloud,未來也可能被使用得很多。與第一類型相同之處則是:這還有顯性的「檔案管理」概念,而且在不同平台上用於操作的,都是一個個分別的「原生軟 體」。

這樣的服務可能從「一對一」擴延到「多對多」,在教育市場提供師生、同學之間的閱讀資訊交流,是常見的一種「教育型數位閱讀」。如果多對多的範圍更廣,給讀者的空間更大,就接近目前的「社群閱讀」。

額外補充的是,我定義的「社群閱讀」,並不單指「圍繞在書籍外部的讀者心得與意見,透過各類自定或 Twitter、Facebook 等等社群服務而進行的交流」,它必須能夠利用到電子「書內」的訊息,不管是指定的段落、語句,或是讀者的註記與劃線。

第三類接觸:雲端閱讀

接下來的第三種類型,是我定義中比較嚴謹的「雲端閱讀」。簡單地說,「在不同的平台上,無需安裝不同的專屬軟體,都能取用相同的閱讀服務」。「檔案」的概念被大幅弱化,「服務」的概念取而代之成為主體。雖然許多廠商會針對特定平台,選擇性的製作原生程式來補足某些需求。

曾經,Flash 是我們最熟知、使用最多的跨平台機制,如果把上一段的描述用在遊戲,那麼過去流行的「在任何平台、用瀏覽器開啓就能玩的 Flash 遊戲」,當之無愧可稱之為「雲端遊戲」。而它還有另一種更接近原生程式一點的 Air 家族夥伴在桌面環境支撐。

不過 Flash 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一大部份是因為被 Apple iOS 設備排除,一小部份是因為它需要安裝的外掛程式不太優秀,始終有著耗用資源太多的缺點。由於 iOS 的市占率實在太高(至少60%),實際的使用體驗又遠優於其他支援 Flash 的系統與硬體,造成一種狀況是,本來該用來滿足「大多數」平台的解決方案成了小眾,你還得額外製作一套 iOS App 來「補足」市場(這種主客異位的特殊狀況不太常見)。還有 Flash 的開發始終受限於 Adobe 一家私有公司,在新的開放標準愈來愈受到重視的現在,連 Adobe 都不得不推出 Edge 因應。

Flash 大勢已去,由於透過 Flash 程式所能到達的閱讀市場比例低於專屬 App,如果某廠商以 iOS App、Android App 為主,額外透過 Flash 網頁技術提供其它平台服務,這樣的廠商將歸類於「以專屬應用軟體提供服務為主」的範疇;若僅提供 Flash 閱讀環境,卻欠缺任何一種到達 iOS 的解決方案,這樣的廠商我稱之為「完全沒有參與新一波電子書潮流」的範疇,無法列入討論。

解決完 Flash 的歧異之後,就可以正式回到「雲端閱讀」的議題。

技術面

以在不同的平台上,無需安裝不同的專屬軟體,都能取用相同的閱讀服務這個標準來看,目前最接近的是透過「瀏覽器執行 Javascript」這樣的方案,也有人開始用 WebApp 來稱呼(但容易與 Gmail 或 Google Docs 這類網路服務混淆…)。從技術上來說,為了讓讀者無需隨時連線、使用起來更無限制,還需要「背景離線儲存」,這又有新一代 HTML5 Storage(Web Storage)與舊式的 Gear(透過 API 儲存至 embedded SQL database,但這規格 Google 2011年11月之後將正式棄用。)。認真的說,這樣的方案未必一定是 HTML5,最關鍵的還是目前主流行動平台 iOS 與 Android 都支援它,一些新的規格也確實強化了功能應用,讓目前提供這類服務的開發商,多半都選擇了提前導入 HTML5。

從理論上來說,這樣的方案能適應絕大多數的現存環境,而實務上的關鍵議題則是「效能」與「相容性」。

雖然各大瀏覽器使用的 Javascript Engine 效能有差,但真正影響效能的恐怕還是廠商的開發技術,以及與功能之間的平衡設計,這部分就不多談。

而相容性才真是個大麻煩,這又以 IE(微軟瀏覽器)為最。規格上看 XP 能夠安裝的最高等級 IE Browser 是版本 8,它還支援了 HTML5 Storage,應該是連離線閱讀都不成問題才對。但轉到 http://html5test.com/ 看看就知道,新版 HTML5Test 總分為 450,IE 8 只拿到 41 分!?

html5test

「不是我們放棄了 IE,而是 IE 放棄了我們。」恐怕很接近真實的聲音。

心理層面

透過「雲端閱讀」的模式提供服務,最難以適應的恐怕是「讀者的心理層面」。

賈伯斯早期曾經在比較自家的 iTunes 與其他串流服務時,這樣說:「用戶想要那些音樂與電影的檔案,那種擁有感。」即使管理檔案有一大堆麻煩事,但讀者總習慣「有一份自己的東西」的那種擁有 感,寧可自己丟失,也不願放在別人家。不過現在 Apple TV 也已經改變了策略,新版提供的都是「串流服務」,這樣的轉變一方面與網路環境的成熟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信任感」導致。

化解讀者長年累月對自有管理檔案的那種「擁有感」,只能仰賴服務的穩定(技術層面),以及「信任感」(商務層面),持續強化、增加的商品範疇(商品面),以及網路服務層面(下面要談的)。

應用層面

「雲端閱讀」既然強調透過瀏覽器就能隨處存取,那麼「接合感」就更顯重要。維持書籍私密閱讀的那種沈浸、穩定,透過雲端閱讀器的技術、版面設計的平 衡,以及離線儲存可以達成,但這樣只不過儘量貼近傳統的、原生應用程式可以輕鬆達到的等級,既然是高度嵌入網路環境的建構,還得強化「網路(閱讀)服務」 的層面才有可能。

一種模式是採行「俱樂部」、「吃到飽」等等的商業手段,讓讀者逐步降低對檔案的感受性,因為每天、每個月可能都有新東西添加入我的賬戶,有些我願意看,有些翻翻就算,這種「比例應用」很容易讓讀者發覺花太多時間去費心管理檔案不太實際。

另一種則是更多的閱讀服務,包含社群閱讀在內,讓閱讀形成一種「等同於網路服務」的行動。說到社群閱讀,就不得不提到關於「個人註記、書籤、劃線、 筆記」這些,由於目前的開放電子書生態系,這些規格依然沒有訂定,讓異質系統之間保存與交換這些資訊的方式差異過大,這一部份未來還有很大的整合空間。

接下來,該看實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