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換思考模式與建立公信力 才有發展契機

前言:當網路進入Web 2.0時代後,許多新型態商業模式興起,其中被公認為是未來軟體界發展趨勢的軟體服務化,更是受到眾多注目,有鑑於此,本文乃先從軟體服務化意涵及應用現況開始,進而探討台灣軟體開發廠商,若計劃以此模式經營公司,又必須做好哪些準備,才能為企業營收創造第二個春天。

隨著網路技術不斷發展,整個虛擬世界呈現另一種嶄新樣貌,美國O''Reilly Media創辦人暨執行長Tim O''Reilly提出Web 2.0一詞,用以詮釋這樣的改變,網路不再只是單向內容提供者,而是1個開放平台,提供各式不同種類的服務,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使用者,目前像是 eBay、WiKipedia、Flickr等知名網站,均被視為Web 2.0的代表。

不過,Web 2.0所帶來的衝擊不只限於網路產業,資訊軟體的商業模式也因此而產生極大變化,由傳統的買斷方式轉變為隨選模式(on demand),也就是說,以往使用者必須先支付1筆授權費給予軟體開發公司,取得使用權限並存放至電腦後,才能開始使用軟體。

但如今隨著AJAX、Web Service等互動式網站開發技術普及,因此,業者若透過網站提供軟體服務,也能創造和桌面軟體一樣地即時互動效果,因此,使用者不需再支付昂貴版權,只要透過連線登入網站之後,即享有使用軟體的權利,同時業者也會提供資料儲存及備份的服務,免除使用者自備硬體工具的煩惱。

新型態電子商務模式 軟體服務化成趨勢

這種新興商業模式,又被稱為軟體服務化(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是軟體界日益門的發展趨勢,可依據使用者類別區分為企業端及用戶端2種。

以企業端來看,企業若欲導入某種資訊軟體時(如:客戶關係管理CRM、供應鏈管理SCM等),傳統上的做法為先支付1筆金額龐大的授權費,可能還要購買硬體設備(伺服器),再花費數個多月的時間進行系統上線及測試,之後還須負擔維護、升級改版等費用,才能持續使用最新版本的軟體服務。

但是在SaaS模式之下,卻能為企業減省上述所有支出,因為軟體開發業者透過網路平台提供服務,因此可以匯聚眾多使用者共同分擔軟體設計、硬體建置、頻寬等成本,進而降低使用成本,而企業只須依據使用總量(或人數)繳付租金即可,其收費標準不僅完全符合使用者付費原則,再加上透過網路便能隨時使用最新版本的軟體服務,無所謂維護、升級等後續使用成本問題,對財力較不雄厚的中小企業而言,是既經濟又實惠的方法。

企業運用SaaS模式軟體的最佳範例,莫過於網路開店服務供應商,由於寬頻網路日益普及,社會大眾日益習慣網上購物的消費方式,也因此帶動許多企業開始架設電子商務網站,然而,架站程序看似簡單實則相當繁瑣,其過程不是只有設計網頁如此而已,還有購買網址、頻寬、網站伺服器、設計網頁、及規劃後台管理系統、金流闡道等步驟。

於是,有一些資服業者結合入口網站資源,為企業提供SaaS的網路開店服務,每年只須支付固定租金,即可擁有1個整合商、物及金流的電子商店,例如 Yahoo!奇摩開店平台供應商網勁科技、PChome網路開店、HiNet網路商城開店平台供應商超網路科技等,均是如此。

至於用戶端的SaaS模式應用,則以免費軟體為主,其目的在於透過免費軟體服務以吸引網友加入成為會員,再據此發展網路廣告業務,當會員規模越大時,廣告營收將越可觀。例如美國Silveroffice公司,便提供名為gOffic的網路文書處理軟體服務(含Word、Excel、PowerPoint及 Publishing等4種類別),讓使用者即使沒有隨身攜帶電腦,也能透過網路享有辦公室軟體的各式功能,不再受限。

唯有改變思考模式 才有發展SaaS空間

維基百科(Wikimedia)創辦人Jimmy Wales曾經表示,現行市場上的軟體廠商未來將轉型成為顧問公司,以提供服務為主要收入來源,間接預言了軟體服務化將是未來必然的發展趨勢。

翻開美國SaaS供應商最佳代表Salesforce.com公司旗下的客戶名單,其中不乏AMD、AOL等知名企業,另外,去年才被Google鉅資收購的Writely.com線上文書處理軟體,及Microsoft積極推出Windows live版本等等事件,也都再再呼應Jimmy Wales的看法。

眼看全球一片軟體服務化的風潮,素來以科技島自居的台灣,自然也不能落後於這股風潮之外,尤其根據經濟部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企業有超過9成以上屬於中小型規模,這樣的社會環境更適合發展SaaS商業模式,甚至已有部份資服業者相中此塊商機,在網路上提供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物流運籌等等平台服務,對台灣軟體開發業者而言,究竟SaaS商業模式的機會點在哪裡?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或許應該先解決軟體開發廠商的可信度問題。台灣軟體市場的競爭相當激烈,業者在資金和規模上普遍不敵國外大廠,公司倒閉或解散的消息更是時有所聞,而企業用戶歷經選擇導入台灣軟體公司,所自行研發出的產品之後,卻面臨公司倒閉無人可提供維護服務的窘境下,對國內軟體業者早已不敢抱持信心,寧可花大錢選擇購買國外產品。

然而,SaaS模式提供的是平台服務,相關資料均儲存及備分在SaaS供應商端,平台供應商是否值得信賴?有無永續經營的能力,也就顯得益發重要,而在企業用戶對台灣軟體業者不抱信心的情況下,又如何能成功發展SaaS呢?因此,目的當務之急就是重振企業用戶對台灣軟體開發廠商的信心,或許可以透過評價及策略聯盟的方式來進行。

在網路拍賣市場中,行之有年的評價制度,是買賣雙方用來評估可否與對方進行交易的參考值之一,同樣地,在軟體市場上,也可以藉由政府公權力介入,給予軟體廠商評價,提昇企業用戶的信心,或是軟體業者也可以和大型入口網站策略聯盟,藉由入口網站的背書,以降低用戶疑慮。

除此之外,軟體業者在思考模式上也必需有所改變,由於SaaS和以往販售軟體產品的商業模式大相逕庭,其較強調服務導向,因此,軟體廠商不能再以製造科學的角度來設計、開發軟體,而應朝服務科學面向去發展,也就是要更加以人為中心,以前設計產品時,也許可以抱持1種只要功能越多,就會有越多人喜愛的心態,但現在則不行,必須以人的需求為主要考量,來提供符合需求的服務。

其實,服務和產品這2者間究竟有何差異?簡單來說,產品具有形體,消費者在購買之前,可以很明瞭自己將會獲得什麼樣的商品,中間很少有灰色地帶,但是服務則不同,因其不具形態,所以消費者無法清楚知道所購買的服務品質高低,自然就容易因為買賣雙方彼此認知不一致而導致爭議,以剪髮為例,當消費者心中的預期髮型與髮型師所修剪出的結果不相同時,就會引發紛爭。

同樣地,對軟體業者來說,當進入SaaS以販售服務為主的商業模式之後,如何能讓用戶在購買之前,明白自身所將享有的服務品質,將是未來營運上一大挑戰。

電子時報 記者廖珮君/台北 2006/10/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