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日管理學中所熱烈討論的領導,大都站在領導者立場,探究如何帶領、影響和激勵下屬,以及領導者如何增強本身的知識、見識和膽識,採取的是單一方向的立場。

然而從經濟日報與天下文化合辦的《致勝的答案》讀者提問活動來函可發現,有相當多的問題是站在下屬立場的感受,例如上司不重視和尊重他的看法或意見,上司的能力和知識不如自己,高層人員之間的不同意見和目標讓他不知所從等,不一而足。這類「向上管理」問題正是一般管理學所疏忽之處,確有討論的價值。

若以理性分析觀點來看這個問題,可以先從問題產生的場域或「系絡」(context)來探討發生的背景,從而發掘下屬在這場域中可以有那些立場和選擇,不過這種選擇又和自己的人生目的或態度有關。個人以為,從這三個層次探討這些問題,即使未能找到最圓滿的解答,至少有助於釐清問題的性質、關鍵和取決點。

探尋問題根源

先談問題產生的場域。在傳統組織中,有兩大結構因素限制了上司和下屬間的關係:一是層級結構,規範了工作的分派和程序,例如所負責的工作,不能過問或決定的事(即使和你擔任的工作有密切關係);一是建立在層級結構上的權威,即不管主管能力高低與賢愚,只要是他說了就算數,下屬只有照辦的份,所謂的「官大學問大」。

在這層次上,下屬感到有志難伸,可能是來自組織結構的限制,也可能是上司具有地位上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下屬要有所作為,只有透過非正式關係,建立超越組織的人際關係,以「人和」化解結構上的僵固性,或是設法改變這種層級組織。當然,除此以外,還有兩個較極端的選擇,抱持「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的心態,隨遇而安;或選擇離開這個組織。

大多數人會透過非正式溝通途徑,以實現自己的想法。事實上,多數機構內也意識到這種「人和」管道的重要,提供許多促進跨單位交流的活動,以增加不同層級、不同部門人員的接觸和互動的機會,藉以潤滑層級組織的僵硬性。

採同理心態度

此一非正式途徑的解決辦法,也許適用於講求機械效率的靜態組織。例如台灣許多以代工業務為主的企業,靠低成本製造大量與標準化的產品生存,它們所需要的,仍然是屬於工業時代和科層管理理念下的組織。在這類組織中,工作人員基本上是無法擺脫組織結構這一限制因素。

但以知識和創新創造價值的機構,則必須整個改變組織和經營理念,否則難以生存,在這情況下,員工恐怕就得另擇良木而棲。

其次,個人究應採取什麼態度面對「向上管理」問題。切忌先入為主,認為自己一定對;首先抱持同理心,客觀而虛心地瞭解上司的立場:即使認為上司不對,還是要心平氣和地做自己的選擇。何況在有些情況下,下屬可能發現,上司那樣做是有他的見地和道理的,還可從中學習到經驗或智慧。

換言之,做好「向上管理」,也要能站在上司的立場來看問題──即使你不必同意或屈從他的觀點──然後做出自己的判斷。前奇異總裁威爾許及其夫人蘇西合著的《致勝的答案》一書,剖析領導者的觀點和期望,讓我們認識到什麼是好的領導者,以及他們的觀點,作為「向上管理」的指標和準則。

了解自我需求

最後,面對同樣的情況,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見解或選擇,這和個人的自我認知、價值判斷和處世態度有關。因此對於「向上管理」問題,如何選擇自己的立場和處理方法,會因每個人所追求的人生意義和目標,以及堅決的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答案。因此,每個人應該面對現實,好好自我檢討;畢竟了解自己,是做正確決定的根本條件。

要認識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心理學者馬士洛所提出的「需求階層模式」,或許可以做為探索的參考架構。個人所追求的是生理或生活上的滿足呢?或是安全與歸屬感的滿足?或是獲得尊重與自我實現?

當然,這種分類不過是眾多模式中之一,人生目的也不能如此簡化區分。但是人生在世,往往由於各種不同原因而採取不同的人生態度,例如有人認為工作不過就是保住飯碗而已,因此願意逆來順受;但也有人認為,工作是實現自我理想或追求快樂的途徑。當然,在這二者之間,還有極其多樣的人生選擇,你到底屬於那一類人,沒有人能提供答案。

綜合以上討論,一旦能從三個層面更清楚地瞭解公司、上司以及自己以後,大概會對如何「向上管理」有了一個完整(但未必是圓滿的)答案了。

【2007/03/09 經濟日報/許士軍元智大學講座教授、台灣評鑑協會理事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馬堤 的頭像
    馬堤

    馬堤的剪報筆記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