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工商時報 孫懷萱】

當國際名導張藝謀的奧運團隊將《杜蘭朵公主》帶來台中,相信不僅觀眾高興 雀躍,周邊產業如食宿、觀光旅遊、土特產紀念品等業者,更是摩拳擦掌地等待觀光客所帶來的高消費貢獻度。

這種因文化演出所帶動的文化觀光產業產值,是「城市行銷」非常重要的項目。就像早期的宜蘭童玩節、屏東黑鮪魚季等,近期的苗栗《卡列拉斯 演唱會》及《大河之舞》、台南《台灣國際蘭展》、高雄《國際藝術燈節》一樣,具有主題特色的文化性活動,帶動的是目的性消費,是開發了新的消費族群,而非 分食掉原有的造訪遊客。

在地企業大力支持

延伸品牌效應

當台中市定位自己是座「文化都市」時,文化性活動就要完全配套而彼此呼應,要有專業多功能的演出場域與設施人才,在地企業對於文化藝術的 支持與投入,周邊產業的完善服務提供等等。

而定位自己是「海洋城市」的高雄,也能因此而轉化觀念地把愛河水域視為活動增加獨特魅力的工具,讓高雄的跨年活動、燈會景觀能獨步全台, 也讓影視戲劇的鏡頭來凸顯這個定位。

當然,「定位」的同時,除了相對應活動的舉辦,更重要的還是在於「產業化」的發展規劃。

單項活動之於地方行銷的效益是有期限的,消費者在活動過後或是不再造訪,或是被同質性活動所吸引而「變心」。

自從彰化舉辦第一屆花卉博覽會之後,全台各地都有花展、花博、綠博,消費者的賞花遊憩觀光,不再一定指名彰化田尾。

但即使同樣都是由花草自然素材展出的相似面貌,台南卻可以因鎖定主題─蘭花,而連續舉辦多年的《台灣國際蘭展》,甚至以產業聚落型態產業 化了台灣蘭花科技生物園區的開發規劃,用獨具特色的主題帶動全球所有愛好者與買家來台,在創造台灣蘭花 文化觀光的同時,彼此也因競合關係而提增自己的專業與產能,並肩打開國際花卉與生物科技市場的億元康莊大道。

這是打造文化觀光的「品牌延伸效應」。

然而,同一個品牌舵手如張藝謀,《杜蘭朵公主》之於台中的文化觀光,絕對與大型戶外實景秀《印象.劉三姐》之於廣西桂林的城市行銷,有著 很大的差異。

消費者期待值有落差

高產值可能成為泡沫商品

前者是把一個文化品牌在某個時間點,拿來向外界行銷這座城市的活動,看的是短期內新增加的觀光人口產值;後者是為這座城市向外行銷所特別 打造的長期性定點活動,著重的該是如何凸顯這座城市的特色,怎樣才能連動周邊產業發展,進行產業化規劃開發。

因此,《杜蘭朵公主》很能協助台中進行城市行銷,但倘若是《印象.日月潭》、《印象.阿里山》、《印象.花蓮》等項,就值得商榷一番了。

因為,無論揮動的是否是「文化觀光高產值」的大旗,消費市場從來就不允許同質性高的產品,得以保有長期且高度成長的獲利,甚而可能因消費者期待值落差的效益遞 減原則,反而成為泡沫商品!

2003年8月,當《印象.劉三姐》在廣西桂林上演後,一時之間,這個創新的表演型態,在媒體的大幅報導、以及地方政府與投資方及旅遊業 者的有心推動下,紛沓而至的觀眾人數彷彿成了帶動地區觀光旅遊產業的王牌。

一炮而紅的億元門票收入佳績,讓張藝謀接連在中國幾個重要的風景名勝打造「張藝謀+大型 山水實景秀」的印象品牌,包括雲南的《印象.麗江》、杭州的《印象.西湖》、海南島的《印象.海南島》、福建的《印象.大紅袍》等等,從地方政府到旅遊產 業,人人高度期待這個名牌商品系列能為地方帶來許許多多的經濟收益。

可仔細分析下來,張藝謀團隊所打造的「印象山水實景秀」,幾乎是大同小異的模式組合:基本功是「錢+名」,要有非常高的投資額,以及高知 名度的觀光景點─口袋不夠深,請不起國際團隊,做不來高規格的聲光視覺硬體工程,養不起非常龐大的演出陣容,撥不出高額廣告宣傳費;不是極高知名度的觀光 景點,就沒有區塊觀光旅遊基本群眾,以及周邊食衣住行、紀念品土特產等旅遊產業供應鏈,就談不上如何帶動地方觀光產值效益。

產品面是「視覺震撼」─藉景戶外山水,運用高科技聲光技術,燈光、噴霧、人海戰術,在光影之間呈現「數大便是美」的強烈視覺衝擊,營造一 場戶外電影大劇院的場景;沒有好風好景,千人舞台就沒有視覺效果,一旦颳風下雨,觀眾買了門票就只能怪老天爺不幫忙。

業務面主打「團體戰」─台幣1,000-3,500元左右的高票價,2、3成以上的高回扣退佣,讓安排旅遊的業者、司機、導遊,個個樂意 推銷行程。

 明確定位城市品牌價值

才能吸引新目標族群

從文化觀光產業發展而言,消費者同樣透過戶外實景秀體驗到聲色光影的視覺震撼,如果沒有完整的地方產業發展規劃與配套措施,周邊食衣住行 育樂產業的點、線、面之間沒有串聯為區域經濟概念,那麼在雲南、在杭州或是在日月潭所看到的演出,又有多大的品牌指名度?反正是用大量的錢與人所堆出來的 表演內容及高退佣機制,掛不掛「張藝謀」這個品牌,又有什麼差異?

所以,不在於日月潭這個「品牌」是不是要靠張藝謀這位名牌設計師來規劃再一場的《印象.日月潭》,而是在於主政者或投資方對日月潭的「定 位」與「產業化規劃」何在?

投資方要評估的風險是「老天爺」這個變數,颳風下雨的天候到底會門可羅雀多少天、會損壞多少設備成本?

地方政府要評估的是這樣的大型山水實景秀的硬體設施工程,會不會真的像整形手術一樣,對環境生態造成不可逆性的破壞?投資能否「真正」帶 動因看秀而來的新增遊客,而不是分食原有觀光客夜間遊憩時間,反而排擠到其他業者如土特產或遊憩的收益?還有哪些配套的產業可以滿足消費服務機制,彼此之 間如何落實長期產業化規劃發展?

換句話說,如果日月潭想要進行城市行銷,用文化觀光的大旗招來高貢獻度的目標觀光客,先期考慮的該是如何在眾多競爭城市當中,明確定位 「日月潭」這個有別於人且具吸引力的品牌價值,才能擴展新目標族群的吸引力,並以產業化規劃引爆消費需求,那麼,日月潭的原住民邵族文化、明華園的台灣歌 仔戲文化等,或許更能區隔張藝謀印象系列對消費者的獨特吸引力了。(本文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馬堤 的頭像
    馬堤

    馬堤的剪報筆記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