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假如要票選2007年行動產業的最佳主角,恐怕非蘋果(Apple)莫屬。從年初與全球最大消費性電子展CES同時間發表iPhone開始,有關蘋果或iPhone的消息,迅速在全球各大媒體蔓延開來,即使在6月底產品上市後,蘋果一舉一動仍舊吸引眾人目光,iPhone何時在歐洲上市、上市後銷售成績如何等。在2007年之前,蘋果從未推出過手機,iPhone為其推出的第1款手機,卻創造出行動產業最大的話題。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全球手機龍頭業者諾基亞(Nokia),2007年也做出相當重大的決定,除自2008年開始,組織大幅調整,並以「Device」與「Service」作為財務報表的營收項目外,更重要的是宣示成為1家網路公司(Internet Company),不再只是手機業者。

至於Google,則是在2007年結束前,為行動產業創造新話題。除與30多家業者合作,宣布成立Open Handset Alliance,跨入手機作業系統平台Android的提供,尤有甚者,更表態投入美國700MHz頻譜競標行列,對電信業務興致昂昂。

蘋果、諾基亞、Google這3家完全不同領域的業者,卻在2007年開始,互相跨入對方原本經營的領域,讓過去幾年談論多時的「數位匯流」概念,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科技名詞,不僅如此,在通訊網路技術匯流之前,營運模式的匯流可能搶先一步實現,帶來新的產業競爭風貌。

由這些公司的舉動,台廠所取得的商機,看似僅扮演零組件供應、或是產品組裝的角色,完全無主導地位。但從過去2年手機產業發展來看,前5大業者排名已歷經2 次洗牌,從更長久的時間來看,豈沒有豬羊變色的可能?假如數位匯流真的提供顛覆產業的機會,台灣有何機會從這股潮流中取得一席之地,進而擺脫過去產業發展宿命?

智慧型手機為數位匯流中最重要的裝置

所謂「數位匯流」定義,指的是相同服務(如語音、影視或數據服務),可透過不同網路(如固網、Cellular、WLAN、WiMAX等),傳送至用戶端;另一方面也可定義成,透過同一個終端裝置,可接收到多種服務。

從定義來看,數位匯流涵蓋範圍相當大,且並非單指行動通訊技術,尚包括固網及其他無線通訊技術。由於數位匯流趨勢下,必須滿足使用者從家庭、工作、以及在家庭與工作場所間移動的需求。以手機不但在全球行動用戶成長快速、且憑藉其可攜特性,比其他裝置,更能滿足數位匯流的趨勢。諾基亞提出「Personal Mobile Gateway」角色的概念,手機可作為與其他IP網路介接的裝置,使用者可藉此連上Internet;另一方面,當未來手機加裝感測器後,更可充作使用者週遭環境資訊收集器。一旦手機實現這些功能,將跳脫原本語音溝通應用。特別是強調多功能、連網的智慧型手機,隨著手機業者與電信業者對其期待更高的情況下,更將成為數位匯流下,最重要的裝置。

根據DIGITIMES預測,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規模,2010年約有近3億支的規模,佔整體手機市場的20%左右。更有人提出,未來的手機都將是智慧型手機。我們可從蘋果與Google積極搶進手機市場看出,所訴求者皆迥異於既有手機業者強調的重點,反而是強調連網能力,且希望集結程式開發者開發出多樣的應用程式,以供用戶使用。

台廠發展智慧型手機已具基礎 形成平台推動將更具力量

假如以產品區分,台廠手機出貨以功能手機(Feature Phone)為大宗,且幾乎都是以代工型態經營,來自前5大手機品牌業者訂單,為支撐過去幾年出貨量成長的重要力量。但相對於PC產業,國際手機大廠皆保有自有產能,委外生產比例有一定限制,現僅摩托羅拉與索尼愛立信釋單較為積極,再加上能夠承接到大廠訂單者,僅有2~3家台廠,對其他業者而言,若欲在手機產業爭得一席之地,勢必得轉進其他產品。

台廠投入智慧型手機並非近幾年才開始,只不過早期各家業者對智慧型手機定位於利基產品,多抱持姑且一試心態,直到宏達電創下亮麗營運佳績,且順利自代工模式轉為自有品牌,智慧型手機不僅躍升為明星產品,同時也吸引許多公司將資源轉入智慧型手機,市場上也冒出許多新業者瞄準此領域來勢洶洶。

雖在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平台選擇上,台廠重押微軟Windows Mobile,但歷經這幾年耕耘,以及台廠原本在資訊產業與微軟平台的緊密合作,的確已造就出台廠在Windows Mobile平台的全球主導地位,我們可從手機大廠索尼愛立信欲跨入Windows Mobile平台,也需藉助宏達電之力,看出台廠在此領域的優勢。

就智慧型手機市場而言,2006年諾基亞以近35%市佔率居首,但排名第2以後的業者,其市佔率皆在8%以下,換言之,智慧型手機正處於產業萌芽階段,不僅整體市場規模成長快速,廠商間競爭態勢亦尚未塵埃落定,台廠不論從代工或自有品牌切入,機會將遠比既有手機市場來得大。

另一方面,從掌握行動服務「最後一哩」的電信業者來看,由於智慧型手機與其推升數據服務用量最為匹配,不僅對於智慧型手機的採用更趨積極,且有重量級業者如Vodafone、NTT DoCoMo等,皆表態支持Windows Mobile,為台廠增添不少機會。

事實上,進入數位匯流時代,原本由行動電信業者嚴密掌控的市場將逐漸鬆動,行動服務市場吸引包括固網業者、Cable服務業者、無線寬頻服務業者、 Internet業者所覬覦。對台廠發展智慧型手機而言,從既有手機領域出發,不僅客戶對象有限,同時也遭逢相當多的競爭者,但若將客戶定義放大到有心跨入行動服務領域者,市場舞台將隨之變大。

若單就手機這項產品來討論,市場想像空間不大,且似乎已被前5大品牌業者所盤據,但隨著不同於行動電信業者的服務商加入戰場,產品定義必須擴大到各類可攜式裝置,而以智慧型手機目前發展態勢,將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不過,藉由智慧型手機競逐數位匯流所產生的市場機會,假如仍以開發單一硬體裝置的思維進行,手機只不過是另一個具有市場成長潛力的消費性電子產品:競爭強度十足,直接是產品規格與造型之間較勁,一旦產品步入成熟階段,又得走上價格競爭之途。

假如能從行動平台角度切入,手機不單只是手機,還必須將電信業者、軟體業者、應用與內容業者、晶片業者、零組件業者一併考量。若以推動手機電視服務為例,在產品設計上,從晶片採用、螢幕規格、附加記憶體的需求、外觀設計是否符合操作便利性等,必須一併考量,相關零組件業者最好能與手機製造商密切合作。而在電視服務方面,播放軟體與媒體平台的選擇、版權管理技術、內容來源等,亦需將整個環節串連起來。

從廠商角度來看,完全整合供應鏈上的所有業者於單一集團旗下有其難度,但若透過與相關業者合作方式,形成聯盟方式,以應用服務為主訴求來帶動硬體銷售,始能擺脫單純以硬體的競爭。

不整併 台廠實力將原地踏步

雖然智慧型手機在數位匯流時代中如此看好,且看似對台廠有不少機會,但從目前市場表現來看,似乎只看到宏達電一枝獨秀,即使未來真的進入數位匯流時代,台廠情勢會有所變化嗎?

從全球行動產業既有局勢來看,電信業者扮演相當重要角色,多數情況下,手機大廠還需向其低頭。唯有出現3個特例,目前銷售出最多智慧型手機的諾基亞,基本上是將智慧型手機當成一般功能手機,運用機海戰術及穩定的手機品質,贏得消費者,讓電信業者必須買單。

其次則是以企業用途為主的BlackBerry,藉由其獨特的企業應用,讓多數電信業者主動導入其產品與解決方案。最後則是蘋果的iPhone,挾其產品的獨特設計、創新操作介面,主導消費性智慧型手機市場走向,讓電信業者也不得不向他低頭。

而台廠呢?台廠最大問題點在於資源分散,大家都在競逐有限的人才或客戶。以智慧型手機而言,台廠投入開發約在10家以上,但人才供應卻持續短缺,稍有經驗的團隊,往往在業者競爭挖角下跳槽,薪水增加,但產品開發實力卻不見得同步提升,甚至於發生客戶隨著團隊而轉檯,手機客戶也樂於利用廠商間的矛盾,獲取最大利益,但卻苦了台廠,一方流失人才,另一方則得靠流血競爭取得訂單。

資源分散、過度競爭的結果,造成各家台廠所累積的人才資源不夠紮實。為爭取客戶,只能以滿足客戶需求而疲於奔命,無法好好思考用完整架構來開發產品。因此,台廠在產品供應上,無法像諾基亞一樣,涵蓋高、中、低階,至於產品特色,大多只能緊跟著全球潮流,更不用說會出現如同iPhone或Blackberry等具重要影響力的產品。

跨入數位匯流時代,台廠若欲翻身,或至少擠入領先群,勢必得在關鍵技術有所卡位。過去在行動通訊技術發展,台廠只能扮演追隨者角色,由於無法掌握關鍵智財權,台廠必須背負高權利金。若無法在下世代通訊技術提早布局,恐怕還是落入與現在相同的結局。但技術實力提升的前提,台廠如何透過整併方式壯大規模,將是產業界發展必須思考的議題。







黃建智/DIGITIMES2007/12/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馬堤 的頭像
    馬堤

    馬堤的剪報筆記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