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打造導入期市場 建立eco-system良性循環 推動國際化
研擬前瞻性市場政策 與產業政策配套施行

本系列專欄已陸續發表「導論篇」、「價格與頻寬篇」、「WiMAX篇」、「行動加值服務篇」、「產業範疇篇」等5篇專文,由不同角度剖析台灣寬頻、行動與無線競爭力。本文「結語與建言篇」中,先由建議未來台灣經濟成長所應採取的發展模式出發,並嘗試綜合整理以上各篇所論述的觀點,對通訊政策以及產業發展提出建言。

打造導入期市場 促進經濟成長

當連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都有不得不赴海外設廠的壓力時,未來較篤定可「根留台灣」的產業,將是原本便基於內需市場發展的服務業(包含商業),至於絕大多數製造業則可能僅餘企業總部、行銷與研發功能在台,甚至連根拔起。

由此角度來看,經建會近月提出發展服務業的政策思維,方向絕對正確,但台灣本地市場規模有限,僅以本島為市場時,服務業即便發展得再好,對經濟發展的帶動效果相對有限,如何才能創造更大的經濟發展動能呢?我們認為關鍵有二:一是效法製造業發展模式,讓服務業亦能夠輸出;二是串連服務業與製造業,創造相互提攜的綜效。

不同於出口導向的製造業,台灣服務業基本上仰仗內需市場,這種內需型產業能夠成功輸出條件的條件有二:一是在地市場需求與潛在海外市場需求具有一定程度以上的同質性;二是在地經驗有助於在海外市場建立競爭優勢。過去的成功案例(如聯強)往往憑藉的是個別業者的產品/服務創新以及優異的管理能力,而政府政策作為是否可能「普遍性」地建立民間業者的系統性優勢,而非得視個別廠商的競爭力而定呢?我們認為,關鍵在於讓台灣市場成為具有輻射海外市場能力的創新市場,如此一來,本地經驗便可轉化為切入海外市場的競爭優勢。

具有此特性的本地創新市場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原為本地市場獨特需求,後向外輸出,無中生有創造其他國家的需求,例如台灣之珍珠奶茶、婚紗攝影,或是泰國之泰國菜等;二是可預見為全球市場需求,而於內需市場先行普及,例如日韓之3G服務。歸納起來,台灣市場所應扮演的其實是全球市場生命週期中導入期市場的角色,憑藉內需市場經驗,將產品/服務輸出至海外市場。

異業整合 創造雙贏

當服務業推動新興產品/服務時,往往需要製造業的硬體產品的配合,這便涉及服務業者與製造業者間的異業合作,一方面製造業者的參與enable服務業者的創新服務,另一方面藉由與服務業者的互動,幫助製造業者建立應用know-how,帶動產品創新乃至於技術創新。兩類型業者相輔相成,形成良性循環,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

由於台灣市場此時扮演全球市場的導入期市場角色,製造業者投入本地市場所獲的報酬並非僅止於規模有限的台灣市場,而是後續可藉此切入的龐大海外市場商機。過去台灣製造業者經營心態普遍「向外看不向裡看」,對台灣市場商機以及進行與台灣服務業的互動看不上眼,但若台灣市場成為導入期市場,則投入台灣市場可被視為是追求長期利益的先期投資,如此一來,「根留台灣」才有更高的經濟誘因,而無須藉助道德勸說或法令管制。

前瞻投資 促進電信服務業國際化

若比較日韓港星台5地電信業者,我們發現,台灣電信業者與他地業者最大的差異在於,日韓港星的主要業者均不自限於本地市場,而是藉合資、購併、聯盟、平台/解決方案輸出甚或獨資取得執照等方式進行海外佈局,相較之下,台灣電信業者則迄今仍固守本地市場。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有3:一是台灣業者的國際化能力不足;二是資本家或專業經理人的策略雄心不足;三是政府迄今並未有相應政策協助業者跨入國際舞台。

電信業者欲進行海外佈局,除了應具備良好的資金實力以及優異的國際經營管理能力外,往往得具備優異的技術力與知識力,方能創造出為目標國政府或業者所需的談判籌碼,進入市場才能事半功倍,領先海外市場率先推動創新服務便是積累技術力與知識力的可行策略。香港和記黃埔數年前大肆在歐洲標得多張3G執照,也許是過於危險的豪賭,但另一方面,日韓業者憑藉本地市場的領先經驗,來取得跨足國外的籌碼的模式,則是將風險降至一定程度以下的較佳作法。

我們曾於2004年的系列文章中,提出1個重要論述--作為資訊社會的根本基礎建設,電信服務所能提供的頻寬愈大,社會轉型與產業發展的「加速」效果便愈強。而本文則另行指出,服務業的輸出以及服務業與製造業間的串連整合,將是台灣經濟發展可長可久的關鍵所在。結合兩項論述,電信服務業進行前瞻投資,不僅有助其國際化,更由於電信基礎建設高度的「外部性」作用,整體國家社會均可為之受益。

因此,電信業者能否建立起這樣的策略雄心,或是政府是否能提供夠好的政策誘因,促使業者積極投入新科技並協助業者往海外市場擴張,均與台灣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轉型攸關,是當前亟待突破的關鍵所在。

政府施政應重視前瞻性市場政策

根據以上推論,台灣市場應扮演全球市場的導入期市場角色,方能產生最大的經濟/產業發展效益。於是乎在政府施政上,前瞻性市場政策就應與產業政策配套推行,以從市場面來促進台灣產業發展與競爭力的提升,這包括配合新科技趨勢進行法令的調整與制訂,以及市場機能的促進等。

過往政府制訂電信傳播、乃至網際網路相關法令或政策時,總參酌先進國家政策或法令後方行訂定,且在推動時抱持防弊與但求無過的思維,而少積極追求興利,在政策制訂上相對保守,以致於對諸如號碼可攜或配發VoIP門號等政策推動,均落於諸多國家之後。我們必須提醒,一味參考先進國家的政策與施行經驗,不足以讓台灣成為先進國家,若欲台灣市場成為全球市場的導入期市場,我們就必須有原創性且高度創新的政策,方足以開風氣之先,讓其他國家來參考仿效台灣的法律與政策典範才是。

必須強調的是,此市場政策所適用的對象不應僅是本國籍的產業,而是所有願意在台灣市場進行投資的業者均可納入企業。舉例而言,Skype雖非台灣企業,但台灣乃是亞洲最先導入Skype且成效斐然的國家,此在地市場經驗成功與台灣網通產業掛勾,透過Skype在全球市場的拓展,讓台灣由Skype相關之硬體產品,有了更大的出口商機。又如Yahoo奇摩推動知識+服務成效良好,轉移予Yahoo!總部在全球推廣。所以市場政策的功能與其說是扶持產業,毋寧說塑造優質市場,吸引全球業者參與,不分本土廠商或外商,願意參與就有投資、有研發、有行銷,並帶動創新活動,如此一來,台灣便可有持續活絡的經濟發展動能。

此外,政府應充分發揮制定遊戲規則及扮演公正裁判的角色,以建立公平競爭的環境,促進市場機能,關於此點過去我們以及各界均已論述甚多,關鍵在於行動上。

如何形成良性循環的eco-system?

大致而言,良性循環的產業生態系統(eco-system)有兩個驅動因子,第一是政策誘因或政府強勢規範--政府的政策雄心往往是帶領產業往前衝的主要動力。

此外,通訊技術的標準眾多,在台灣市場若缺乏主事者介入規範而放任廠商在眾多標準中「押寶」,則廠商的經營風險相對較高,不僅拉長廠商觀望的時間,耽誤進入市場的先機,且消費者也會面對多項不互通標準所提供的服務而感到無所適從,因而降低使用服務的意願。對於技術的選擇以及介入程度,政府必須從終端用戶、市場與產業發展不同層面加以考量,從而做出相對最優的決策。

良性循環的產業生態的第二個驅動因子則是廠商的心態和策略,在電信傳播業、電子產業、及網際網路/文化內容/數位內容產業所形成的eco-system間,由於電信傳播業掌握終端用戶,且往往是內容與硬體的買家或整合者,再加上其龐大營業規模,最有能力來主導eco-system的良性運作--整合eco-system各環節,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再進行分利,如此一來,各環節業者均可受惠。

若電信業者採取消極心態,無心主導ecosystem的良性發展,或是僅欲追求己利而不考量其他環節業者利益,而使其他業者無利可圖,則產業生態將進入三輸的惡性循環。

各環節業者中內容業者普遍規模有限,尤其是需要「被照顧」的一群。台灣網際網路市場發展如今雖已漸入佳境,但時機已晚,網際網路業者赴海外市場闖出一片天的成功故事罕見,行動數據服務市場更是未臻理想,多數行動內容業者經營吃力,少有業者可順利坐大。

台灣的電信業者能否以更長期的觀點來進行前瞻投資,並願意承擔帶領eco-system共同成長的責任,主動串連與其他業者間的積極合作,並樂於分利,將是帶動整體產業良性發展的關鍵所在。

(DigiTimes Research企劃) 2005/12/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馬堤 的頭像
    馬堤

    馬堤的剪報筆記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