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rillion Dollar商機現身! 健康醫療產業全球看好

 很多人都看好健康醫療產業的未來,認為以健康醫療產業涵蓋的範圍、以及未來市場需求的成長趨勢來看,其所潛藏的商機規模絕對將不下於目前檯面上任何一項主流產業。這樣的說法是對的,不只是在台灣,而是全球投資者、各個領域的龍頭大廠都已將目光焦點集中在號稱為新世代「Trillion Dollar」產業的健康醫療產業身上。

醫療設備大廠轉向 英特爾、微軟、Google忙卡位

事實上,所有的企業長期以來都必須面對持續成長的挑戰,只是,當公司營收規模越來越大,持續成長的挑戰難度也會越來越高,而考慮到既有產品線跌價、與成長趨緩等因素,公司必須透過引進成長力道更強、營收貢獻度更高的新產品線加入才有機會達成持續成長的營運目標。

類似這樣的問題,不只出現在台灣公司身上,就連許多居於龍頭領導地位的全球性大企業也時時必須面對這樣的問題,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公司開始尋找、探索各個不同領域,又或者是透過購併企圖發掘下一個百億美元、甚至是千億美元商機的成長機會。 

而就目前全球社會結構、經濟發展、與產業生態來看,健康醫療產業將會是一個很重要的機會。而近來台灣政府與業界開始對生技產業投以高度關注,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台灣所謂的生技產業,或許比較偏向於生技製藥,但事實上,真正吸引傳統醫療設備大廠、甚至科技業的英特爾(Intel)、微軟 (Microsoft)、Google等大廠目光的,卻是目前已然在全球引發高度關注的健康醫療產業。

事實上,這一波選擇將目光投向健康醫療產業的大廠們,各有其投入發展健康醫療產業的背景因緣,以身處科技產業的英特爾、微軟、Google來看,其實在都先後表態將積極投入健康醫療產業相關技術或產品線的發展,而Google更大手筆投資,提供用戶建立個人健康記錄(Personal Health Record;PHR)的平台機制,希望藉此切入健康醫療市場。
 
而原本就擁有生產銷售醫療儀器產品線業務的傳統醫療設備大廠,過去這些醫療儀器都是以醫院等醫療單位為主要市場,不過,此一市場規模成長逐漸趨緩,甚至停滯不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醫院等單位採購醫療設備自有其既定計畫或規模,除非是新成立的醫療單位需要從頭採購完整的醫療儀器設備。而這些醫療設備廠商雖然其持續開發出最新技術的醫療儀器,但也無法讓醫院增加採購此類新設備,主要因為目前許多醫療單位其實都因為醫療保險、或是健康保險的給付縮減,或是規定日益嚴格,而讓醫療單位開始感受到一定程度的財務壓力,這也會讓醫療單位開始更審慎評估持續投資增加採購設備的必要性。

對這些醫療設備大廠而言,醫療單位採購態度轉趨保守,的確將成為影響其後續營運的隱憂,而在這樣的問題浮現之後,許多醫療設備公司也開始思考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由Mainframe演進到PC 從醫療出發到健康思考 

事實上,對於健康醫療產業的概念,其實很多人都還處於模糊不清的狀態,但簡單來說,若用電腦產品演進的概念為例,過去此一產業是Mainframe主機的時代,而現在正要進入PC的時代,過去此一產業是以「醫療」為主軸,主要在醫院裏進行,但未來此一產業將會是以「健康」為思考重點,就會脫離既有專業醫療的領域,進入家庭、個人等一般消費者市場。

過去,人們是因為生病才去找醫生,但事實上,對人體健康最好的做法卻是避免生病、或是降低生病的機率。過去很多人在談醫療產業,就是以醫院為主要市場的產業,但未來,整個健康醫療產業,卻是將走進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整體健康醫療產業潛藏的商機規模之大可想而知。

這也是預防醫學的觀念之一,在目前10大死因中,有4大死因是與文明病、慢性病有關,就像是IT產品在生產製造過程中,必須要導入品質控制管理(QC)的流程,而不是等到最後才維修。所以,重點就在於要如何降低發病機率,其中包括健康生活管理、自我照護能力提升等等。

保險給付制度崩壞 健康醫療備受矚目

有一份醫學研究報告指出,醫生應該花更多時間提升對前端病人的照護能力。而事實上,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改變,除了醫界本身意識概念的覺醒外,保險給付制度出現的變革浪潮,也是推動健康醫療產業發展腳步加快的關鍵因素。不可否認的是,保險制度的分崩離析的確是近年來在全球各國越來越嚴重的問題,像是很多人都聽過手術一排3個月之類的故事。

面對保險給付制度的瀕臨崩壞,保險制度設計者其實也都在思考改變的可能性,對醫生而言,在過去的醫療保險給付制度中,醫生是看越多病人可以得到越多保險給付,但不論是在台灣或是在美國,其實現在都已開始鼓勵醫生為社區民眾提供健康照護、降低民眾生病的機率,以台灣目前推行的B型自付方案來看,醫生若負責照顧一個社區民眾的健康,而在1年之後,若此一社區民眾的健保支出費用較前一年度下降,則健保單位會將節省的健保支出成本差額付給醫生,由過去單以治病為主的醫療行為,更往前一步發展至預防照務的健康醫療行為。

根據資料顯示,在美國,健康保險體系每年每人健康保險支出費用高達 7,000美元,而在台灣,健保每年每人醫療費用支出也高達700美元,以美國約3億人口計算,則健康保險體系每年需承擔約2.1兆美元 (Trillion Dollar)的醫療成本。以此來看,在此其中一定會有商機。

醫院的態度也是此一產業未來發展的重點關鍵,目前所有的醫療產業商機都是環繞在醫院中發生的治療行為,但經過過去20年的投資發展,這樣的需求其實已逐漸趨於飽和,但在Replacement 採購商機部分,現在醫院面對沒有能力新增採購設備的困境,因為保險體系、人口老化等種種問題,醫療支出負擔越來越沉重、病人越來越付不起費用。幾乎可以說,既有醫療產業商機在持續萎縮中,也就是因為如此,原本專注於醫療產業的廠商轉向發展健康醫療產業,投入更多具有預防、監測、照護概念的醫療技術設備發展。

當醫學遇上科技 互補合作才有機會創新

 近來台灣也有越來越多企業注意到健康醫療產業的未來發展性,但就目前投入健康醫療產業發展的陣營來看,大致可分為科技與醫學兩大領域陣營,就科技業投入健康醫療產業的狀況來看,透過IT、IP平台的融合,積極發展整合通訊、監控技術發展終端用戶設備,但科技業陣營的問題通常都出在太強調科技新技術,而對於醫學或是醫療照護專業領域的經驗太過薄弱。而就既有台灣科技業公司發展健康醫療產業的狀況來看,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第一,就是要如何應用,第二,則是發展的終端設備產品成本結構是否具有市場意義,第三,可獲利的健康醫療服務營運模式。

至於在醫學陣營部分,雖然具有非常深厚的醫學或醫療照護專業,可以從醫療角度切入,但同樣也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第一,對應用科技技術的陌生,第二,因為過於謹慎小心,而無法以商業化模式去思考健康醫療事業的發展,像是take risk、成本控制等等。

但是,醫學與科技若能夠在投入健康醫療產業時進行更深層的互補合作,則就有可能創造出完全不一樣的新創健康醫療營運模式,而這也將改變既有健康醫療產業的面貌。(許盛信口述、陳慧玲整理)



許盛信畢業於台灣大學經濟系、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校區企管碩士,曾任職於外商銀行負責整體台灣市場業務,並曾於台灣多家電子業上市櫃公司擔任專業高階經理人,現任百略醫學科技副董事長。

陳慧玲/電子時報2007/12/0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