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預言家John Seely Brown在一場會議中表示,關心工程教育的大學院校和企業,應利用目前流行的「混搭程式」(mashup),創造出鼓勵學生參與的課程。
曾任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首席科學家的科技顧問Seely Brown,1日參加在麻省理工學院(MIT)舉行的科技與教育會議。這項活動是為MIT與微軟開發科技之學習應用的8年合作計畫作結。
Seely Brown宣稱教育正在進行大規模的轉變,朝向更具參與性的學習形式發展。教師應考慮採用更有實證性和非正規的學習形式,而非拘泥於傳統單向的知識傳授方法。他認為,這些新的方法較類似師傅/學徒關係,也比傳統的正規教育更深入、層次更豐富。
他特別讚賞熱中特定主題的學生,利用參與線上社群深入學習的情況。Seely Brown說:「我們在實際做事和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學習,我並不是說知識是經由社交而建立,但我們對知識的理解是經由社交建立。」
他以參與公共場所團體設計計畫的建築學生為例。教授對計畫的批評對參與者而言即是教育。協力合作與個人成就同時獲得讚賞與鼓勵,最有意義的或許是學生在過程中的成長。Seely Brown表示:「在與其他孩子並肩合作的過程中,你的所有工作和過程都是當眾進行。因此,他人得以瞭解你的想法。」
他指出,網路的演化有助於這種學習途徑。如wikis和部落格等Web 2.0工具,讓資訊分享與內容製作更容易。各種主題的線上社群紛紛成立,如業餘天文家便藉此與許多專業人士和同好交流訊息。
某些大學也充分利用網路社群的優點。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之下的Decamaron Web網站,便聚集了研究義大利詩人薄伽丘(Boccaccio)作品的專家。Seely Brown認為,公開這種交流過程賦予大學部學生一個「瞭解學術辯論實務」的「學徒平台」。
Seely Brown表示,網際網路也有助於專業知識傳遞管道的轉變—從大眾媒體模式轉換成民眾利用現有內容製作新線上內容的新模式。
他在會中播放一段自製的影片,內容是以電影「駭客任務」(Matrix)預告片的配樂,搭配日本漫畫故事的畫面。這類活動鼓勵所有年齡層的人學習某個主題,如此例就是日本漫畫Naruto,而「不熟練地處理」主題材料,是學習的必要過程。
Seely Brown說:「有愈來愈多業餘的孩子和成人,和建築師、研究員、學生和發明家一樣熱愛(網際網路)。」
然而,在課堂上使用這些方法有若干挑戰。以MIT某堂課為例,將原本冗長的講課改成學生搭配電腦小組進行討論,而教師在旁輔助,的確有正面的反應,但指導教師必須修改若干作法,例如替學生評分,以鼓勵團隊合作。
Seely Brown表示:「利用新科技的每一部分實現這種科技的效用,你必須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有一部份是(思考)自己如何從講台上的哲人,變成一位真正的良師。」
他建議一種「混合式」學習方法。學校可透過較傳統的工具傳授基本知識和重要的思想。但他們應該用Seely Brown所謂的「熱情學習」作為補充,讓學生進一步接觸各別領域的專家。(陳智文/譯)
CNET新聞專區:Martin LaMonica 04/12/2006
- Dec 06 Wed 2006 17:51
用Web 2.0改良教育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