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07年,可說是台灣寬頻、行動與無線網通產業熱鬧滾滾的1年。

自2007年初,中華電信啟動「光世代」投資計畫,訂出5年投資近新台幣600億元,要把固網、行動等骨幹建設改成全IP化的FTTx網路。遠傳繼合併安源後,2007年中推出「遠傳大寬頻」服務,整合有線、行動與無線的服務,全面推廣IMS平台。

WiMAX 亦為2007年網通產業重頭戲,NCC在今年7月釋出南北區各3張WiMAX頻譜執照,展現政府大力推動WiMAX產業魄力與決心;10月於台北舉辦的 WiMAX Forum Taipei Showcase & Conference,規模之盛大更讓台灣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儼然成為全球WiMAX產業先驅領導者。

由上述事件看來,FTTX、WiMAX今年在台灣寬頻、行動與無線網通產業大放異彩。然而,在台灣網通產業進步的同時,鄰近國家也意識到全球網通趨勢主流,除積極經營FTTX、WiMAX事業版圖,亦將觸角伸向700MHz頻譜領域,積極布局下世代通訊技術與應用。

回顧2006年刊載的台灣寬頻、行動與無線競爭力總體檢系列報導,將從價格、頻寬、行動加值服務、產業結構來診斷台灣寬頻、行動與無線競爭力。2007年總 體檢專欄,除延續去年FTTX新基礎建設篇、從消費者需求角度觀測應用服務、以及台灣從事資通訊應用指標調查多年的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FIND調查 結果為基礎,亦將納入WiMAX Ecosystem及700MHz新興議題作一深入剖析。

本文導論篇將從國際評比指標,檢視台灣寬頻、行動與無線的國際競爭力,挖掘台灣網通產業的問題點,並分析他國經驗與台灣網通產業之發展機會,作為本系列報導的序章。

台灣電子化整備度表現不俗 但光纖發展仍落後日韓

台灣在今年的EIU國際評比表現亮眼,根據EIU最新公布的電子化整備度排名(e-readiness rankings),台灣在2007年由原本第23名躋身位居全球第17名,在高速寬頻的推動雖較往年有大幅提升,但仍不及其他國家。

比較台灣過去1年來光纖連網使用率,根據資策會FIND 2007年最新調查結果,有2.5%連網家戶使用光纖連網,相較於2006年的調查結果(0.5%),比例有明顯的上升,反映出ISP業者與建築業者積極推廣與引入FTTX的成果。

中華電信今年力推「光世代」方案,看似有助帶動國內的高速寬頻基礎建設,但光纖連網普及率的提升仍需民眾買單、願意使用,方能達成,連網品質及連網費用更是民眾是否會採用高速寬頻網路的重要考量因素。

依目前中華電信公告費率牌價,光世代(10M/2M)含電路費與上網費每月為1,300元。根據資策會FIND 2007年調查,願意申請光纖網路者認為,平均每月光纖連網服務合理金額為833元,顯示目前光纖服務費率和民眾期望的價格有所落差,加上機房距離的遠近影響實際傳輸速率頻寬的問題,若不加以克服,勢必將會阻礙國內高速寬頻網路的推進。

WiMAX應用能否起飛 平價CPE設備普及扮推手

2006年6月30日,南韓KT與SKT兩大電信業者正式推出WiBro服務,成為全球第1個實現無線寬頻網路服務商業化的地區,並宣示將在2007年底目標用戶數達20萬。但在推行1年後,南韓WiBro用戶不如預期,僅達約2萬名用戶數,原因在於相關費用過高所致。

南韓民眾欲使用WiBro服務,除每月需支付月租費外,尚需搭配購買WiBro終端設備。然CPE設備價格對南韓民眾而言仍過於昂貴,如Samsung SPH-M8100及LG KC1 WiBro Phone,每支平均售價就達51.3萬韓元(約新台幣18,260元),遑論內建WiBro上網功能的筆記型電腦售價。

台灣在國際素有「製造王國」的美譽,資訊科技的研發與製造能力不落人後,目前國內已有超過20家的網通設備廠商投入WiMAX CPE製造行列。南韓WiBro的前車之鑑,CPE設備的普及是影響WiMAX成敗重要關鍵之一,台灣應挾WiMAX終端設備生產國優勢,提供平價 WiMAX終端設備,提升民眾購買意願,降低WiMAX服務使用門檻,將有助加速WiMAX應用商業運轉時程。

加值服務成長牛步化 價格仍是最大罩門

在數位匯流發展下,純粹的連網接取服務早已不敷民眾的需求,如何透過多元化的加值服務,帶動大規模的使用族群,並創造需求與潮流,藉以引爆服務商機創造營收,網通業者無不絞盡腦汁極力耕耘,但民眾對於加值服務往往望之卻步。

根據Forrester 2006年歐洲地區的網路使用者調查顯示,經常性網路使用者(regular net user)沒有常用行動上網的原因,有55%民眾表示乃因行動連網服務的費用太貴。在台灣,根據資策會FIND 2006年重度網路使用者需求調查,在不曾使用行動上網的重度網路使用者,探究其不使用行動上網的原因,超過60%表示「費用太貴」,顯示行動服務資費深 具影響民眾使用行動上網的意願。

分析行動上網的計費模式,使用者除支付月租費外,若使用特定加值服務會依次計費,若使用行動連網還會依連線時的傳輸資料量計費。家用寬頻服務的計費情形也類似,民眾除支付月租費外,若觀看特定節目又會另依次計費。

但這種按使用量計費模式,對已習慣單一費率吃到飽的家用上網服務使用者而言,行動上網資費顯得昂貴,對加值服務的使用意興闌珊,相對也影響到業者加值服務營收。倘若業者有心耕耘行動上網加值服務市場,必須思考如何在獲利與計費模式間取得平衡,日本DoCoMo 2.0所推的加值服務吃到飽方案,或類似Joost對使用者免費方式、另從廣告主收費的模式,為值得參考的方向。

開放公有資源與應用推動結合 台灣始有機會成創新服務試煉場

台灣有將近80%的家庭有電腦,超過70%的家庭連網,連網家庭中有高達96%使用寬頻上網,此外台灣行動電話門號普及率達102%,約有5分之1的民眾使用無線(Wi-Fi)上網,這些數據顯示,台灣具備相當不錯的條件成為各項創新應用服務測試地點(test-bed),如何吸引國內外業者以台灣做為應用服務的先導市場,將是提升台灣通訊產業競爭力的關鍵。

就政府的角色來說,不僅應該維持公平競爭環境,鼓勵新基礎建設的整備,更應該積極規劃和開放公有資源,如頻譜和公有資料庫等;就業者而言,由消費者的需求出發,以市場導向取代生產導向,擺脫過去封閉型平台及按資料流量計費的思維模式,透過顧客價值的提供來達到永續經營。

電子時報/吳正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