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零售通路風暴一觸即發!

便利商店、超市、量販店已是你我生活中少不了的夥伴,但這些通路體系間各自競爭外,因為據點密度提高、客戶重疊性增高,通路間甚至已掀起跨體系的戰爭。一場新通路風暴將席捲台灣,消費者有更多好康可期了!

台灣零售通路市場到底有多大?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的資料,傳統通路加量販店、超市、便利商店,去年規模約有四千二百億元。金額看起來驚人,但在雙卡風暴、人口外移等衝擊下,近幾年已出現成長停滯;在各零售通路中,去年也只有便利商店產值成長八‧八五%,堪稱最大贏家。

量販店威脅超市生計 家樂福、大潤發各顯神通

談到台灣三大零售通路未來,全台量販店龍頭家樂福全國開發總監田中玉直指:「以後將是量販店與超商的時代,超市生存空間只會愈來愈小!」家樂福表示,以採購議價能力而言,十家超市才能與一個量販店抗衡以銷售品項而言,量販店約有七萬四千種,超市僅約一萬種,這兩項都難與量販店抗衡。田中玉說,要「便利」,消費者會去全台據點已達九千個的超商;要「便宜」,民眾會在周末開車到量販店採買兼遊玩,「沒有便利與便宜,超市還能提供什麼功能?」田中玉說。

不過家樂福口中的「超市」,並不包含以乾貨為主、生鮮產品比重少的全聯社,就連全聯社都說自己是「社區型量販」、不是超市;全聯社近兩年由南部積極往北部擴張,去年據點數突破三百店大關,來勢洶洶。但相對於全聯社、量販店與便利商店近年據點數的持續擴張,超市近幾年展店腳步似有減緩,如頂好惠康體系據點數二 ○○四年便達一七○家,今年初也不過一七九家;部分超市體系甚至有縮減據點、或將現有據點轉型、提高附加價值的趨勢,不然就是大打精品超市牌,瞄準荷包滿滿的金字塔頂端消費群。

想擠壓超市生存空間,家樂福可不是說說而已。田中玉表示,今、明兩年,家樂福將在台北以外、家樂福標準量販店尚未進駐的都會區,設立小型量販店,地點的選擇以不傷害現有標準型據點的業務為原則。購買單位從「一箱」變成「一罐」或是「半打」,賣場面積是標準據點的三分之一,但銷售品項卻仍維持原來的三分之二,田中玉對此另類量販店信心滿滿。他說,之前家樂福不做,是怕划不來(物流等成本),現在家樂福全台量販店龍頭地位確立,「大雞帶小雞」,經濟規模效益只會愈來愈明顯。

相對於家樂福的野心勃勃,量販店老二大潤發流通事業總經理魏正元卻是保守看待。他認為量販店與超市的重疊性不高,也不打算強調「社區型量販店」的營運模式。對頂著政大企管博士、前中原大學教授頭銜的魏正元來說,經濟規模有其限制、並非永無止境的,也因此,他認為讓大潤發現有的廿三個據點「走向專業、走向低價」,滿足客戶的需求,才是他應該努力的方向。

超市未來三年內將掀激烈淘汰賽

在量販店、便利商店兩強夾殺下,超市業者營運持續陷入苦戰,不但展店速度緩慢、規模停滯不前;整體產值占商品零售業比重也無力拉升;超市業者預期,未來三年,超市業將有一波大規模的整併行動,前三大以外的超市業者,都將面臨被併或淘汰的命運。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調查,綜合商品零售業(主要包括百貨公司、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零售式量販店等四大類)○六年營業總額為七三三五億元,其中超級市場營業額八八五億元規模最小,占整體比重僅一二‧一%;對照○二年七七一億、一一‧七%的水準,表現並不理想,也更加凸顯超市業已陷入成長停滯窘境。

通路領域大者恆大的鐵律,超市當然也不例外。根據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統計,截至目前為止,全台超市系統共廿七個、總店數九五五家,其中前五大業者全聯福利中心(全聯社)、頂好Wellcome、農會超市、松青丸九、自由聯盟等合計店數為七二四家,占總店數高達七五‧八%;相較之下,在○二年時,前五大超市合計占總店數不到六成,顯示大者恆大的趨勢有加速發展的現象,而其中最主要的關鍵,無疑是超市一哥全聯社大肆展店的結果。中、小型業者在大環境擠壓下,生存愈來愈不易,近年來選擇退出市場的更不在少數。

儘管超市產業還不到贏家通吃的程度,但除了老大全聯社、二哥頂好惠康之外,其餘業者幾乎都是虧損的局面。在形勢比人強的壓力下,預期更大規模的整併行動,可望在未來二、三年內展開。其中超市霸主全聯社,依然維持自行展店為主的策略,但也不排除進行併購或承受讓與;至於近年來最熱中併購,陸續吃下新朝、雅客、美村、易利購、惠陽、全日青、善美的等超市的頂好Wellcome,應該也不會缺席。

目前全聯社展店目標為五百家、頂好Wellcome預定目標二百家,如果以全台總店數約一千家計算,未來前兩大超市就將占有七成市場;其他較具規模、尤其是民營的超市如松青丸九、興農等,恐怕得好好思索下一步何去何從,才不會在這場「紅海」大戰中敗下陣來。

便利商店螞蟻雄兵,深入你我生活

便利商店可說是「零售三隻腳」(量販、超市、超商)最強而有力的那隻,規模輕巧,相對跑得快,以螞蟻雄兵的力量,從社區、商圈、都會到鄉村無孔不入,徹底發揮通路力量。便利商店業者除了在店點規模上積極拓展,對於營業項目的開發也展現企圖。大約十年前,便利商店開始代收服務,停車費打響第一炮,其便利性讓消費者驚豔,而後就像滾雪球般,舉凡水電費、信用卡帳單、學雜費等,便利商店都毫不客氣地搶下本來該屬金融業者的生意。

同時,便利商店也在電子商務卡了很好的戰略位置,從最早的B2C便利商店取貨付款,到近期,屬於C2C的網路拍賣買家賣家金流物流服務,便利商店也參了一腳,以全家為例,九十四年每月平均取貨量為六萬件,去年拉高到三十萬件。不管是電子商務還是各項代收,業者仍看好未來還有成長空間,便利商店還能繼續挖掘服務金礦。

換句話說,便利商店打的不只是一場零售消費的戰爭,同時也用規模優勢強勢形成無可取代的服務平台,而後者,是量販與超商難以介入的商機,對便利商店在這場激烈的跨業種零售戰爭建了很好的防護罩。

以7-ELEVEN來說,來自服務的現金流量貢獻已遠遠超過零售,去年統一超自結營收近千億元,但若加入代收金額,每年現金流量則超過四千億元。全家亦然,去年自結營業額三○七億元,代收則超過八百億元。從現金流量角度來看,顯然便利商店服務的產值已遠遠凌駕零售產值。

這意味即使零售區塊受量販店、超市以龐大規模、壓低進貨成本方式進逼,便利商店仍有其無可取代性。甚至零售的部分,便利商店也與量販、超市做了市場區隔,便利商店提供消費者小量、買了立即帶走的商品,有別於量販。因此有些便利商店就開在量販店附近,更有甚者,有的便利商店直搗黃龍,直接開在量販店裡的百貨賣場,生意照樣興隆。

根據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祕書長李培芬觀察,便利商店生意受到大型零售業態的衝擊並非全面性,而有地域之別,例如北部或都會地區相對不明顯,而在價格敏感的中南部來說,有些便利商店明顯是服務過路客,社區居民則寧可花點時間到比較便宜的量販店採購。但總體來說,便利商店以密度及服務兩大難以取代的優勢,已然在零售大戰產生難以撼動的地位。

財訊月刊 第301期 文◎王玫文、王榮章、楊玟欣 2007/4/2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馬堤 的頭像
    馬堤

    馬堤的剪報筆記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