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兩兆雙星不敵南韓IT839
政策思維分高下 台灣通訊產業鏈破碎未整合

波特「國家競爭優勢」一書首章便開宗明義指出,從經濟面來看,1個國家的競爭力強弱乃是由該國產業範疇,以及各產業的具競爭優勢與否所決定。我們必須於此強調,正確的產業範疇的界定與選擇,其關鍵性應是先於個別產業競爭力之前的,而台韓兩地過去幾年發展出現成本降低與價值提升迥然不同的分別,其實是台灣在產業範疇上便已出了問題所致。底下我們比對台韓產業政策及產業鏈現況,並進而分析台灣當前所面臨的問題。

南韓IT839計畫vs.台灣兩兆雙星計畫

此處我們先以台灣與南韓在資通訊領域兩個主要產業推動計畫-台灣的「兩兆雙星」計畫以及南韓的「IT839」計畫為例,來比較兩地產業政策規劃思維的差異。我們不得不承認,南韓政府的推動觀念與規劃能力,其實已領先台灣一個位階。

南韓當前最重要的產業政策,乃是於2005年所啟動的5年計畫-IT839策略,其項目包括推動IPv6、無所不在之感測器(sensor)網路與寬頻匯流網路等3大基礎建設;架於此3大基礎建設之上的Wibro、DMB、家庭網路、Telematics、RFID、WCDMA、地面波DTV與VoIP等 8大新服務;以及藉基礎建設與服務所enable的下世代行動通訊、數位電視/廣播、家庭網路、IT SOC、下世代PC、嵌入式軟體、數位內容、Telematics與智慧型機器人等8大成長動力。

從南韓IT839計畫的產業範疇界定,我們發現,其乃是以使用者為中心,打造先進的基礎建設,基於其上挑選重要新興服務作為趨動力,從而帶動從半導體、感測器、嵌入式軟體、內容與服務等完整解決方案中,各環節產業的同步發展。

而在台灣方面,兩兆雙星計畫則是於2002年4月宣佈推出,選擇半導體、影像顯示器這兩個預期產值破新台幣兆元的關鍵零組件產業,以及數位內容和生技兩項新興產業,列為重點推動的核心優勢產業,研擬相關協助與輔導的產業政策。撇開較為獨立的生技項目不看,其餘的半導體、影像顯示器與數位內容3項目,剛好是位於產業鏈中最遙遠的兩端,至於理應介於其中串連的系統產品,乃至架於系統產品之上的接取服務或應用數位內容的加值服務,則完全未加以考量。

所有人應該都同意,我們所處的世界正逐漸向資訊化社會轉型,這個時代的基本要素乃是「資訊」,這個時代的理想是「讓人能利用資訊來創造更好的生活」,而「數位匯流」則是變遷的大勢。

在這樣的趨勢下,系統產品乃至於其關鍵零組件規格,將因系統產品上所承載的內容或以內容/資訊作為基礎的服務所決定,而系統產品乃至於關鍵零組件,則是 enable更多元而高附加價值的內容或服務的必要元件。政府產業發展政策制訂若沒有把「人利用資訊來創造更好的生活」視為前提,沒有考量「數位匯流」的宏觀趨勢,沒有把關鍵零組件、系統、內容、服務與人(終端用戶)擺在一起考量,而只嘗試促進個別半導體、影像顯示器與內容產業的發展,這豈不是「見樹不見林」嗎!

政府擬定產業發展推動政策應先將所欲發展的產業範疇界定清楚,建立整體架構及串連整合的機制,其後才針對範疇內的個別產業研擬發展政策。這方面南韓政策規劃較台灣更為宏觀。

台灣通訊產業價值鏈破碎未整合

接下來我們比較台韓兩地的產業現況:

在「行動加值服務篇」中,我們曾指出南韓行動電話業者、手機業者與行動內容業者形成了「同步協力發展」的「鐵三角」,事實上,從更為整體的角度來看,南韓電信傳播業、電子產業、及網際網路/文化內容/數位內容產業間均呈現了良性互動關係,不僅促成了整體市場與產業的發展,個別產業競爭力也大幅提升。

相較南韓,台灣當前卻僅有未有效整合的斷裂產業鏈。

台灣通訊硬體業基本上面向海外市場,經營模式以代工為主,品牌業者僅在少數,雖有線與無線(WLAN、GPS等,不包括手機)出貨量居全球領先地位,但空有市佔率卻少有對產業客戶乃至終端用戶的影響力,僅能賺取微利,至於行動通訊領域則在技術力與市場力缺乏的情況下,發展格局始終難以突破。

廠商中用心經營台灣市場,或與台灣電信業者、網際網路業者進行策略性合作的業者屈指可數。在台灣市場,部分本地業者在有線與無線市場有所斬獲,但規模最大的手機市場,雖本地品牌眾多,卻遭國際大廠擠壓,出現市佔率不進反退的情況,並未出現在NB市場上宏碁與華碩兩強持續拉大與外商差距的良性局勢。

另一方面,台灣通訊服務業雖則以台灣為主要市場,但在技術與經營上均是國際追隨者,並未走上創新之途,尤其行動電話系統業者間並無共通的服務平台,與內容提供者之間的拆帳條件相對不佳,使許多內容業者沒有多餘的獲利空間而退出市場,頻寬有限、貧乏的內容與應用服務導致台灣通訊服務市場成長緩慢,使得台灣通訊服務市場不具經濟規模,整體而言,產業價值鏈之間無良好整合運作模式,產業結構破碎、廠商力道分散,未出現如南韓般系統業者、內容業者與硬體業者緊密合作創造三贏的例子。

南韓的啟示

南韓以先進服務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策略迄今,successful story層出不窮。例如,自90年代中期開始啟用CDMA服務,因有領先的行動電話服務,乃使南韓手機業者在新興應用的掌握上始終居於領先,也使三星、 LG能憑藉其國內市場成功經驗在國際市場攻城掠地。又如南韓因有領先的寬頻服務,而得以enable了以線上遊戲為代表數以百計基於網際網路經營模式創新的新興業者的興起,事實上目前南韓股市Kosdaq市值最高的前20大業者中,至少有一半業者均是屬於「新經濟」的代表業者。

南韓政府甚至將IT839的終極目標設定為「Korea Model」,希望使南韓成為全球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的測試孕育溫床與全球市場的典範,讓在南韓實行成功的技術和服務得以輸出全球,並帶動整體ICT產業於國際市場的拓展。

從2002年啟動兩兆雙星計畫迄今,台灣政府政策走向已有所轉變,不再僅關注個別產業的推動,例如聚焦WiMAX的M-Taiwan計畫便是意圖拉抬整體產業鏈的發展策略,但M-Taiwan計畫僅是單一案例,並未如南韓IT839計畫全面佈局,至於在產業方面,不少硬體廠商的品牌意識及對本土市場的角色認知也較以往抬頭,但另一方面我們仍有著「營養不良」的內容業者以及無力創新的服務業者,而硬體、內容與服務業者之間仍未整合出同步協力發展的共生體系。相較於南韓,台灣若要打通任督二脈,眼前仍有一段長路得走!



(DigiTimes Research企劃) 2005/12/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