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不久資策會前董事長吳靜雄高高興興申請延退,希望來年繼續為國家資訊產業效力,不料人事簽呈卻未獲得行政院批准,之後更引發資策會執行長陳銘憲不接受經濟部長陳瑞隆慰留等一連串高層人事的風風雨雨。

變調的任務 變質的宗旨

讓我們先回顧一下2006年11月,資策會董事長林逢慶請辭,專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當時經濟部長陳瑞隆曾邀力晶董事長黃崇仁接任資策會董事長,不過遭到黃崇仁婉拒。於是經濟部才推薦曾擔任經濟部科專計畫評審委員的吳靜雄接掌資策會,在獲行政院同意後,正式將64歲的吳靜雄人事案提送資策會董事會通過。當時經濟部政務次長施顏祥表示,雖然吳靜雄2007年將滿65歲屆退年齡,但吳靜雄可逐年專案向行政院申請延後退休,施顏祥說:「年齡不是問題」。事隔1年,吳靜雄卻突然被經濟部以「年齡」問題希望他退休,前後180度的態度轉折,著實令人吃驚。

由於資策會不是營利機構,不需對外公布營收,但外傳資策會2007年將出現該機構成立28年來首度入不敷出,金額缺口達新台幣1億元以上。經濟部長陳瑞隆指出,資策會入不敷出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工業局委託該機構所做的計畫預算遭立法院凍結,以致暫時未能入帳。陳瑞隆說,資策會並非以營利為目的,資策會的財務狀況不錯,2007年帳面上應該可以損益兩平。陳瑞隆強調:經濟部技術處與工業局未來都還有計畫要靠資策會執行,政府編列一定經費的軟體政策、軟體應用計畫等,都會交給資策會執行。

如果按陳瑞隆部長的判斷,資策會2007年發生財務缺口是因為工業局該給資策會的錢還無法動支,以致財務出現問題。如果工業局的錢照給(事實上,立法院第6屆第6會期已於會期結束前,對經濟部所屬的機構預算全數解凍),資策會仍有機會損益兩平。

不過外界對資策會所扮演的角色,一直有很多的批評。例如與資策會有密切相關的軟體產業,因為資策會吸收了絕大多數的政府挹注給軟體的資源,造成台灣軟體產業規模一直無法有效擴大。然而這些來自政府的資源並沒有讓資策會成為軟體巨人,相反地,資策會已習於靠政府供養,固定承接政府的標案和計畫。因為,政府至今仍有許多資訊人才培訓計畫、公務部門的資訊化等工作皆交由資策會執行。

人力支援無法律依據

資策會是由政府與民間共同出資,於1979年成立的財團法人,最初創立宗旨是要推廣計算機(今電腦)在各行各業的應用與普及,並塑造資訊工業(主要是軟體產業)發展環境與條件。當初倡議成立資策會的(最早稱為「計算機工業策進會」)是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李國鼎,由他擔任召集人,由經濟部長張光世出面邀辜振甫等企業家共同捐款,每家企業最少200萬元,合計民間捐款達8,000萬元,而經濟部也編5,000萬預算給資策會作為該機構成立之用。

事實上,資策會過去之所以能夠持盈保泰,理由就在於政府各機關皆有預算做資訊化與相關的人員培訓,而經濟部技術處、工業局、中小企業處等局處亦大量將政府的科專計畫統籌委由資策會辦理,甚至將資策會的編制人員,納入公務機構內辦公,以補公家機關員額的不足。

由於資策會長期都派有自己編制的人到經濟部各局處以計畫之名辦公,以利政府計畫的推動。不過經濟部各局處每年掌數百億元的委外標案,在這種人力配合模式下,極易產生弊端。立法院預算中心的一份預算研究報告認為,經濟部各局處在缺乏法律依據下,長期向接受經濟部補助的財團法人借調人力,不僅有變相擴增員額之嫌,更有利益衝突之虞。

根據經濟部的預算,2008年一共編列5,365萬元給各財團法人科專計畫的人事費支用,當中也包括資策會的人員費用。不過經濟部所依據的是「政府機關暨公民營事業機構科技人才相互支援實施要點」,而該要點又是根據行政院「延攬高科技人才方案」所訂定。也就是說,經濟部工業局、技術處等機關找資策會等財團法人支援人力,是完全沒有法律授權的。這不但是行政部門便宜行事,更是政府預算執行機構嚴重的缺失。

按理說,經濟部每年握數百億元的預算分配權,應該有超然客觀的身分去做科專的規劃、預算的執行與監督考核等業務,以技術處而言,一年科專預算高達200億元。然而經濟部同意資策會等財團法人派員支援科專的規劃及監督考核業務。基於資策會的自身利益,科專計畫將永遠難逃他們的掌控,當然政府的美意和老百姓的納稅錢,自然花不到刀口上,對產業的協助也可能極為有限。根據預算書,經濟部一年的200億科專預算其中有9成以上,約181億用在補助資策會等財團法人。這樣的數字下,要外界如何相信資策會確實有逐年降低對政府財源的依賴?

斬斷政府控制 資策會才能重生

平心而論,在外界及輿論的壓力下,資策會並非不知反省,也不是沒有調整自己的角色,資策會努力工作的員工也佔大多數,問題只在於28年的包袱不是一朝一夕可輕易拋棄。即將回任執行長的柯志昇曾公開表示,未來除非政府指定要資策會接手,否則資策會將以每年30%的速度,逐年退出政府標案市場。柯志昇2005年宣布,資策會將在3年內(2008年前)轉型,靠到國外接專案賺錢,不再與民爭利、也不再同時兼做「產業推動」及「產業輔導」兩項工作,避免讓外界以為資策會「球員兼裁判」。希望這不要只是口號而已,而應具體實踐。

柯志昇能否有大刀闊斧的作為仍有待觀察。但是可確定的是柯志昇除了要面對開拓國際財源等艱鉅任務之外,如何因應內部複雜的人事糾葛,也是他的一大挑戰。因為由民間和政府共同捐助成立的資策會一直接受政府補助,資策會的3位副執行長聘任背後,都會沾上總統府高層的授意,及執政高層人脈考量,甚至是政黨色彩。副執行長之下又有一掛自己的親信人馬要安插,在人事凍結的情況下,資策會原本人力就極為吃緊,若有不做事的人安插進來,甚至左右資策會的重要決策,資策會的競爭力勢將雪上加霜,也更不可能對國內產業尤其是資訊軟體產業產生什麼貢獻。

作為財團法人,一個不以營利為目標的機構,柯志昇要如何超越現存的種種人事牽絆及派系對立,不但考驗他的決心與毅力,其實也檢視政府是否真的願意放手讓資策會獨立執行自己的工作。否則,資策會的繼續沈淪、人事內鬥風波不斷、對產業的幫助甚微,政府恐怕要負最大的責任。政府長期「把持」資策會的陰霾一日不除,資策會永遠不可能走出自己的路,當然也更無法達成社會各界對該機構的殷切期待。

莊衍松/電子時報2008/01/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馬堤 的頭像
    馬堤

    馬堤的剪報筆記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