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書導讀》台灣長尾 搜尋中研究中傳播中

書名:長尾理論台灣版
作者:經濟日報記者群
編輯顧問:趙義隆
出版:天下文化、經濟日報

台灣市場很奇妙。許多新資訊、新觀念,我們與世界同步。但也有很多部分是Taiwan only and only in Taiwan,比方說檳榔西施、櫻花鉤吻鮭、101大樓等。

在商業企管領域,台灣屬於前者。即時接受新知,也能高度接受並掌握如何使用。例如日本企業盛行的及時供應系統,或是品管圈、歐洲國際標準組織(ISO)的各項規範、美國企業的六標準差,全台各地企業已普遍應用。

不僅移植觀念,台灣也有獨特的應用手法。不論是台塑集團、鴻海集團等國際企業,或是法鼓山、慈濟等非營利組織,都有其顯諸於外的特殊管理手法,也有其藏諸於內的獨特經營心法。這種「蘊乎中,形於外」,可以稱之為「Inside Out」;而局外人觀察研究時,不可只看皮相,也要由外而內,稱之為「Outside In」。

這個概念,也可用來觀察分析商管理論和實務。「Outside In」指的是如何從外國引進新觀念,例如「平衡計分卡」、「藍海策略」等;然後,探討這些理論如何在國內應用發揮,並把研究結果加以發表,這叫做「Inside Out」。

台灣長尾呼之欲出

天下文化在2006年10月,出版安德森(Chris Anderson)著述的《長尾理論》,引發各界熱烈的討論。我很榮幸參與導讀撰寫、高峰論壇、演講等活動。這些活動皆屬「Outside In」。

據觀察,讀者初步反應有三大類:

1.長尾現象很具啟發性,讓我們注意到「少而長」(less of more)的市場。

2.長尾理論的三股力量和九項原則。嗯!有點模糊,可不可以再解釋一下?

3.《長尾理論》中有不少國人頗感陌生的美國例證,台灣有無實例來印證長尾理論呢?

換句話說,在「Outside In」的過程中,也引發了「Inside Out」的需求。天下文化、經濟日報規劃的《長尾理論台灣版》,就是呼應《長尾理論》的讀者需求。《長尾理論台灣版》以我國企業實例,來印證長尾的三股力量和九項原則,再提供未來經營長尾的建議。我又有絕佳機會,來擔任挑選本書台灣企業案例和編輯顧問等工作,也正好可抓住這時機整理近日心得。為模擬與讀者的互動,採用Q&A方式表達。

Q:中文書名叫《長尾理論》,趙教授又常講「長尾現象」。這兩個名詞有什麼異同?

A:「長尾現象」最早是在美國娛樂業被觀察到。後來安德森嘗試用圖形去描述、用變數去解釋,並希望能夠預測長尾,故形成所謂的「長尾理論」。「長尾現象」遍及世界各地與各類產業,我們身處其中,日用而不知。

例如孟加拉鄉村銀行的創辦人尤努斯博士,從1983年就針對窮人、乞丐發展出一套放款、收帳、社會制約(而不是擔保品)的方法。這些客戶的貸款微小,但人數龐大,不僅讓尤努斯博士成功的經營「長尾市場」,更榮獲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尤努斯的做法在先,此書出版在後,書中的舉例也沒有收納此個案;所以「長尾現象」比較寬廣自由,「長尾理論」比較嚴謹具體。

變長是產品延伸,變粗是顧客滲透

Q:「長尾」的曲線怎麼畫?多長才算是長尾?

A:喔!這個問題既專業也業餘,套用書中的說法,你是業餘專家(Pro-amateur)。

從業餘角度來說,「短頭、中腰、長尾」,只要80%的長尾,占營收的30%以上,明顯超越80/20法則,就可以稱為「長尾曲線」。若以專業角度來看,先要確認分析對象———找出「整合者」的交易市集,然後再確認分析標的———找出產品的大分類、小分類、到品項SKU(庫存單位),也可以用顧客別;最後,依照其貢獻度(營收或數量)的高低順序,用Excel等統計軟體繪圖。

至於多長才算是長尾?要凸顯長尾,可能需要上萬個品項才醒目,不過一般而言,只要品項破百就能呈現長尾。像全家便利商店的虛擬物流中心(VDC)交易平台設立後,銷售的點數卡從502項拉長到1,102項,就更能看出長尾現象。

Q:《長尾理論台灣版》提到尾巴變長,還有尾巴變粗,有不一樣的意思嗎?

A:尾巴變長是指把產品品項增加,也同時把客源拉得更多更長;尾巴變粗是指針對長尾市場的客層,用「篩選器」提供推薦,希望促成他們買得更多。變長是產品延伸,變粗則是顧客滲透。變粗的方法有些是透過「交叉銷售」,例如國泰金控的各種金融產品和服務,104人力銀行的多元化服務都算是,我們有時候也描述這種情形像綁辮子一樣,把多條長尾曲線打成兩股或三股的馬尾巴。

Q:有沒有任何純粹以經營長尾市場而獲利的公司(Pure Long Tail Company)?

A:我最害怕的問題就是這一個了!簡單的說:我不知道,不知為不知。但我猜想沒有,理由有二。第一,英文版或中文版的長尾公司案例都是「有頭、有腰、有尾」、ABC三類產品都經營的公司,也就是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第二,一家Pure Long Tail Company,如果經營得很好,例如好好扮演新品味塑造者的角色,就會把一些C類產品做成B類產品,甚至麻雀變鳳凰,成為A類產品,那它就不再是純粹C類產品的公司。也就是說,此策略不可長久固守。

ICT非必要條件,卻是絕佳助力

Q:是不是「長尾理論」都要在網際網路世界,運用ICT(資訊與通訊科技)才能夠發揮?

A:不完全是。前面說的鄉村銀行並沒有用到ICT,一樣可深耕長尾市場。喔!應該說是「廣耕」長尾市場才對。ICT對長尾理論而言,既非「充分條件」,也非「必要條件」,卻不可否認是絕佳的助力。像王品集團從事多品牌餐飲連鎖體系,便善用電腦和網路來耕耘長尾。

Q:促成「長尾現象」的三股力量,台灣和美國有何不同?

A:這就是《長尾理論》美國版和台灣版的不同之處了。安德森在美國版中指出長尾三股力量的順序是:

1.生產大眾化:新生產者加入,使品項增多至數千、數萬、數十萬。

2.配銷大眾化:整合者建置容易買賣的交易平台,並從中獲利。

3.連結供需:新篩選器,用個人部落格和其他推薦方式,促成長尾市場。

美國3億人口的消費市場大,平均GDP高,成熟度也高,有很多消費者會成為業餘專家,進而成為新生產者,美國未來學家托佛勒把他們稱作Prosumer(產銷合一者)。

台灣起步稍慢,雖然已經逐漸成形,但我們詳讀博客來網路書店、統一超商、PayEasy等長尾實例後,大致上可以推斷台灣三股長尾力量的順序是:1.配銷大眾化,2.連結供需,3.生產大眾化。

Q:那麼《長尾理論》中九項長尾原則,在台灣還適用嗎?

A:當然適用。只不過是使用程度多寡的問題;還有可行性和成本效益需要評估。長尾原則降低成本的兩原則中,原則一(把存貨搬進來或搬出去)使用的最多;原則二(讓顧客動手)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尋找利基的原則三(不同配銷方式)及原則四(不同產品),台灣市場提供的選擇仍有限;原則五(差別定價)用得少,台灣消費者仍習慣統一價格,如KKBOX採固定月費線上收聽,中華電信鈴聲下載也是均一價。

至於釋出控制權的原則六、七、八、九也做得很少。特別是原則八(放心讓市場替你做事),台灣企業仍擔心有安全、責任等問題。

長尾現象只會愈來愈多

身為商管領域學者,知識與觀念的創造、利用與傳播是我們的使命。《長尾理論台灣版》的價值在增進我們對《長尾理論》有更深入理解。我們可以預期未來還有更多新生產者、新整合者、新篩選器出現;也有更多的長尾現象等待我們去描述、解釋和預測。

(作者是台大國際企業研究所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馬堤 的頭像
    馬堤

    馬堤的剪報筆記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