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03  中國時報  【顧爾德】

網路傳播產業最近一個大新聞是臉書(Facebook)推出了新的功能與介面。一方面,整合了更多媒體,從新聞到音樂,到臉書面上;同時推出「時間軸(timeline)的功能,可以記錄你一輩子在臉書上的活動。

這個會員逾五億的虛擬社群,企圖變成一個真實社會,讓全球各地的會員,一輩子大部分活動都在臉書上進行,要你每天大部分時間都 「黏」在臉書上。它不只要把你的生命吸納到這個社群中,你若是臉書的成員,在網路世界的活動都可能被臉書監測到,它真的是看著你從搖籃到墳墓的老大哥。

臉書的成功,讓社群媒介(Social Media)成了最時髦字眼,無數的文章、研討會教企業如何用社群媒介行銷、做客戶關係管理、甚至公司內部組織管理。從電視到平面媒體,都要引入社交功 能。廣告商把愈來愈多預算放到社群媒介上。而震撼全球的「阿拉伯之春」,更令人驚覺:原來社群媒介不只是用來打屁聊天交網友,還能在真實世界革命造反。

社群媒介成功之處在於它運用成員自己貢獻的內容(UGC),讓這個網絡不斷豐富成長。Youtube要你貢獻影音,維基百科要你貢獻知 識,臉書最早要你貢獻社會網絡,現在還要你幫忙行銷各種媒體內容。有了社群媒介,每個人都可以當世界的中心,都可以成了安迪渥菏所說的十五分鐘明星。你不 必再忍受那些專業編輯、製作人、策展者的挑三撿四,你自己就是「中心」,網路社群讓世界變平等了。

傳播學者與評論家舍基(Clay Shirky)就大力稱讚網路帶來的民主參與。他認為只要每個人多貢獻一點多餘的時間、能力,透過網路社群結合,可以形成新的合作方式,創造新的文化生產模式。

科技評論家卡爾(Nicholas Carr)形容這種社群合作模式為「數位佃農」制(digital sharecropping):「Web 2.0一個基本特質是很多人分擔生產,但經濟報酬卻集中在少數人手上。」舍基卻為此辯護說,這些「佃農」是「為喜愛而勞動」,不是為報酬。而另一個專欄作 家里曼(Chris Lehmann)在《國家》雜誌(The Nation )發表長文批評舍基,他進一步稱這根本不是「佃農制」,而是用農奴的「莊園制」,更絕非後資本主義時代的「網路烏托邦」。

在傳統文化生產與社會關係下,平凡百姓找不到可發揮創造力、改造社會文化的出口;而網路上的社群媒介卻提供一個自由平等的可能機會。共同參與創造這些文化內容的網友,到底是「為喜愛而勞動」,還是像傳統左派所描述的產業工人,因為沒階級意識覺醒,而甘願被剝削?一個清楚事實是:傳統文化生 產方式成本過高,不是一般人可擔負的,因此即使在網路時代新的生產方式下,利潤分配不均,那些具有社會參與本能的生產者不會有強烈的被剝奪感。

最後,讓我們看兩個數字:推動「阿拉伯之春」的Twitter,今年廣告收入估計三倍成長達一億三千九百萬美金,明年估計達兩億六千萬。 而臉書今年營收估計達四十二億七千萬美金,是去年兩倍以上。社群媒介企業滿足了他們「經濟動物需求」,而數億參與社群媒體的網友滿足了他們「社會動物」的 需求。看來這也是種「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經濟生產模式。

     (作者為專欄作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