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盧大為曾經是台灣第一代網路英雄,一手把奇摩站推上台灣網路的王座。奇摩被雅虎購併後,盧大為轉至雅虎北亞區總部發展。去年他決定離開雅虎,但仍居住在北京。他談起親身經歷的網路事業,格局宏觀,入木三分,發人深省。

Intelligent Times:能否談談您主導的奇摩被雅虎購併後,在雅虎亞洲工作這一段時期的經歷?

盧大為:我自己親身參與 2000 年到 2001 年,雅虎與奇摩的合併。合併後第一年,我是兼中國區的總經理,後來精業的執行長去作中國區的總經理,我就一直在 Regional。但是第一年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在進行台灣的整合,而且台灣當時仍然有大的競爭者,像PChome online。當時的挑戰是面對合併的過程中的 slowdown,以及讓台灣的管理者能夠熟悉新的企業環境。

穩定之後,我希望台灣能夠推出新的服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拍賣。2001 年底,我就希望鄒開蓮可以作拍賣,跟美國Yahoo比賽,看誰可以做的好。後來我就慢慢不太管台灣的事情了。

那麼這段時間中您親身經歷的網路大變化為何?

當然是整個網路的泡沫化,雅虎的整個管理階層的大換血。我進去一年以後,從董事長開始、到執行長、到 COO,各區域的負責人、sales 的負責人,亞洲的負責人,全部換掉,所以整體上是很大的衝擊。那時候的雅虎,也比較沒有精力去看國際的發展,要到穩定之後,才開始看中國的機會。

2002 年,我協助他們分析 Yahoo 進中國的機會與策略時,就發現門戶網站不見得是很好的選擇,很多portal都已經站在那邊了,所以搜尋就是當時的考慮。接觸百度、3721 也在進行。到02、03年,雅虎買了 Overture 與 Inktomi,我們在 2003 年買了3721網站。2004年主要進行與3721 的整合,這一部分比較辛苦,因為 3721 是一間比較本土的公司。但是雅虎也體認到,要進中國,還是需要併購本土公司。全世界真正在中國作出非常出色網路公司的,其實很少。像是IBM的部門併入聯想,或像 eBay 買易趣,其實都不是看到真正的獲利,而是需要與本土公司結合。到去年(2005)二月,我覺得自己階段性任務完成,已經提過第一次辭呈。而且 corporate 作久了,以後出路大概也就這樣子了,所以想找一些其他的事情來作。在重要的 milestone 裡,也包括帶領整個亞洲的搜尋服務,希望在各個國家的search都能做到第一名,那時我們在中國其實是非常落後的。

雅虎 2001年的大換血,現在回頭來看,有什麼impacts?

我覺得那個時候,雅虎本身是面臨一些危機,雅虎股價從 400 美元跌到最低 9 美元,那當然是因為網路環境的破滅;但是事實上,這個公司能不能夠賺錢,怎麼樣能夠經營穩健,仍然是關鍵。公司在不同的時間點,應該有不同的 management,從之前的 Tim Koogle 到後來的兩位CEO。我覺得楊致遠很有遠見,他自己不做 operation,但是在不同的時期,他知道找什麼樣的CEO來帶領公司。像 Tim,你跟他提什麼東西,他會說:「Good, go ahead!」,你就趕快去做,結果是雅虎曾經有高達46個BU事業單位,每個BU做他們自己有興趣的東西,很有趣,這對爆炸性成長的公司來講很重要,因為你能快速發展。

可是,現在的 CEO 泰瑞.西摩(Terry Semel)是從好萊塢過來的,灰白的頭髮,總是很穩。記得我們第一次在佛羅里達州開會,網路正開始崩盤,剛好有一部電影叫做《超完美風暴》(Perfect Storm),許多人在報告時都提到今年的網路真的是一個 perfect storm,很多不利的因素集中在一起爆發。輪到西摩講話時,他就說,這個東西沒什麼了不起,「Perfect storm? I made it!」(這部片正是他在好萊塢時拍的),大家哄堂大笑。給人的感覺就是即使大風大浪,也沒什大不了,讓人非常安心。

他一來,把 46 個 BU 變成6個,讓整個雅虎穩定下來。你看雅虎這幾年的發展,雖然不像 Google 這麼有爆發性,但是從獲利、從穩定度來講,已經是非常好的公司,而且你可以感覺這是可大可久的企業,有穩定發展的規模,我覺得這是泰瑞西摩很大的功勞。但是相對來說,也許雅虎的創新就沒有像其他的新公司那麼明顯。所以他透過購併,保持企業的競爭力。整個調整換血是很合理的,對雅虎整體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搜尋服務是你工作的重點之一。但是雅虎傳統上一直都沒有積極發展自己的 search technology,主要是以 directory 的方式來協助用戶找資料,現在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業務了。你覺得search對於雅虎來講,未來會扮演什麼的角色?

網路上有許多服務,一開始看不到什麼商業價值,例如 e-mail、BBS、或是Club。流量很大,Reach很高,但是你很難看到它的獲利模式。Search以前也是一樣,被人叫「冷衙門」。早期很多人做 search,找不到什麼獲利模式。後來出現 Overture,發明讓搜尋獲利的模式,Overture股價大漲,這個時候大家才注意到 search 也可以賺錢,Overture 後來告 Google,就是告他們抄襲這個獲利模式。我接這個冷衙門,突然就紅了起來。那時已經看出來 Portal search光靠分類模式不夠,因為網站太多了。決策關鍵點在於,公司到底要不要跳到 search 的領域,Microsoft的MSN也思考要不要進去,新浪也在想要不要進,進去之後的成本是什麼?最後公司的決策是要進入這個領域,所以開始收購,先收購Inktomi。其實全世界能夠做search技術的公司不多,因為進入門檻很高,至少需要4年、5年學習的過程,也需要大量Index網站。

買了 Inktomi 之後,2003 年中買 Overture,原來 Overture 就購併了搜尋技術Fast,所以幾乎全世界能夠做搜尋引擎的公司,都被雅虎買光了,顯示進入這個領域的決心,在美國的市場佔有率高達三成。search market 非常大,大到就不是一個公司可以吃下去。後來 Microsoft 也決定跳進來,發展自己的 search engine。我覺得雅虎如果當初沒買 Overture,那麼現在的雅虎可能就不算是 top tier 的公司。

韓國第一大搜尋引擎 Naver 靠著知識分享社群,遠遠超過 Google,是否又是另一種模式?

Naver 是最早成功推出 knowledge search 搜尋方式的網站,量非常大,而且經過人工排序,所以結果更精準,而 Google 在韓國的市佔率就很低。從結果看,韓國、日本、台灣這種形式的搜尋都很成功,雅虎台灣的知識家到達率(reach)已經超過百分之六十,僅次於 web search。這種服務越早進來,累計的戶數就越大,而且知識家得到的答案,與 Web Search 的結果完全不一樣。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很少,雅虎能做,Google 就做不到。而且亞洲人對於 community的參與很積極,像是 online Game,類似的東西在美國就不一定特別成功。中國的新浪與百度也有,新浪跟台灣雅虎是差不多時間推出,但是設計理念差異很大。亞洲網路公司間相互學習的速度很快。

中國網路公司一直都有機會到美國去上市,但台灣即使包括當初的 Kimo,雖然各方面都領先,但仍不容易在海外上市。市場與創新兩者之間是否無必然關係?

我覺得市場還是最重要的,看股票就是看成長性,真要走 NASDAQ 上市這一條路,量必須夠大。我還記得那時Kimo的營業額每季都是網易的兩倍,但現在,人家已到幾百個 Millions,我們這邊有幾十個 Millions 就很多了,市場大小還是關鍵。

以 Business 的創新度來講,跟隨美國的 model 而有的portal、廣告,search、eBay 等,或是亞洲特有的 model 像 Game、手機,如靈通 與 focus media 這些公司,不見得算是 internet公司,但是他們獨有的 model,在亞洲反而很有獲利的能力。市場因素與創新商業模式兩者都很重要,但是市場還是一個關鍵的因素。

這個差別是否讓中國很多的新創公司,在很短的時間內學習到華爾街對投資的概念,也更國際化?

對,我覺得有。不過國際化倒不全然是,因為中國的公司其實還沒有走出中國,他們看的還是中國市場。他們不會想到歐洲,但是美國人會覺得美國市場還不夠,他們會看日本的市場、歐洲的市場。對中國企業的領導人而言,光是作中國的生意就作不完了,甚至連香港、台灣的市場,都沒那麼大的興趣。他們主要是資本面的國際化,而且這方面的能力,倒不是他們主動去爭取,而是很多國際創投到中國,慢慢把觀念帶進去,教他們籌資、創業,甚至到美國上市。看到幾個公司在美國上市成功了,大家就會想「有為者亦若是」,如果他可以,他跟我年紀差不了多少,學歷背景都差不多,為什麼我不可以,於是前仆後繼。再加上中國這幾個上市公司,讓國際創投都賺到錢,很多錢到中國。他們也有較多的機會接觸國際級的創業投資。

台灣的創投對於 Internet 公司的興趣比較少一點,因為畢竟你做的市場只在台灣,相對他去投晶圓廠、或是電子產品、代工廠等等,是以全世界為市場基礎,potential 不可同日而語。如果我有十個案子,有元件的,有晶圓的,有Internet的,九個案子是做全世界的市場,一個是做台灣的市場,如果你是創投,你會怎麼想?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所以以經營來講,台灣的產業可能更國際化,即使是軟體,台灣有趨勢、訊連科技、或是手機software,都是非常國際化的公司。他們的市場可能不比中國,但是比中國的企業更有國際觀。至於台灣 Internet 公司,一方面是創投關心的少,另一方面是人才少。大學畢業的人不見得想去網路公司,可能去竹科,即使像雅虎這種大公司,在找工程師的時候還是滿困難的,更遑論那些尚在萌芽階段的公司。

但是大陸就不一樣了,Internet 對他們來講是一個當紅的產業,又有很多年輕人創業成功。有個笑話是我在手機上讀到的,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蜘蛛與蜜蜂要相親,兩個互相看不對眼。蜘蛛男生嫌蜜蜂醜,蜘蛛媽媽勸蜘蛛,雖然蜜蜂脾氣不好帶刺,但好歹人家是空中小姐。蜜蜂女生這邊嫌蜘蛛不好看,蜜蜂媽媽就說,好歹人家是作網路的。

由此可見,做網路這個產業,很多有聰明才智的人會前撲後繼地跳進去,跟台灣很不一樣。就算我在做奇摩的時候,因為網路產業很新,其他產業都已經做的很好了,要找人願意跳到風險高的地方,其實不多,人才上就有很大的差別。

現在一個投資規模有多大?對中國新創的網路公司而言,通常angel如何去評估價值?

這個很難說,有些公司才半年、一年的,公司的價值就可能值四百萬、五百萬(人民幣);如果你做兩年,可能就四、五十個 millions,快上市的,可能就兩、三百個 millions,我覺得規模大概是這樣子。這個價值要比台灣的高很多。所以一個公司可能半年或一年,就值約一億到兩億台幣。你大概做出一點點成績,就有這個價值。

那麼談談年輕人的創業精神吧。

中國大陸年輕人的創業精神,比起台灣人來講,是好很多。台灣畢竟是一個比較成熟的社會,年輕人創業不那麼容易。在中國不同,第一個因素是人很便宜,而且他們對很多東西要求不是那麼高,一個公司很快就可以起來,如雨後春筍一樣,新的 ideas 蓬勃發展,這點跟台灣的網路界真的差別很大。以前新浪跟網易的老闆,會叫他們的工程師每天去看 Kimo 做什麼,他們就做什麼,但是現在我們每天去研究中國大陸的網站,看功能與創新度。其實我並不覺得台灣的創新少,而是因為競爭少,壓力少,推陳出新的 idea 就比較少,所以是整個大環境的問題。但是相對來講,就是因為競爭少,在台灣要進行網路的創業,可能還比中國大陸容易。以中國大陸的市場來講,你要非常非常優秀,才能真的出頭!

如果台灣的網路青年想創業,什麼領域還有機會?他們可能碰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其實在台灣因為投入網路產業的不多,很多新的領域國外已經在做,台灣還沒有,如果他能夠找到人,找到錢投資,像是台灣的中小公司現在滿賺錢,所以其實還有滿多機會的。但是要想的是,做這個公司的規模怎麼樣,若是要做到 NASDAQ上市,困難度就比較高。倒過來說,網路公司跟一般公司也沒有大不了的差別,因為網路已經是生活的一部份。例如做貿易公司,不見得一定要上市,可是公司可以很賺錢。像這樣的網路公司應該要很多,可是台灣我還沒有看到。台灣跟中國很不一樣的是,你可以很容易找到很多錢,大家好像都會認識一些有錢的朋友、親戚,要找幾百萬、幾千萬,好像吆喝一下,可能錢就來了。但中國很多公司,他們一開始沒有錢的,親戚朋友全部也沒有錢,所以一出來馬上就找創投,只要創投一出面,價值就很高,因為他們看的是市場,只要幾萬人的網站,就價值上億元台幣,這很普遍。台灣錢很多,但是創投對於台灣公司的價值認定反而低,這是很大的差別。

至於有機會的領域,像 Community,像交友、討論區、個人媒體,Blog,這些都是 Vertical,人潮是開始有。講實在話,我覺得雅虎奇摩是有點獨大,獨大的情況下,就扼殺了很多中小網站。如果你只有三個人,專注在一件事上,用心經營,還是有很多機會,在 Vertical 領域中做到台灣的領先地位。

Internet 其實是一個很 local 的市場嗎?

我覺得是有文化限制,跟媒體有點像。就是說,能夠放諸四海皆準的東西不多,E-mail可能可以,Search可能可以,但是很多東西還是不行。舉例來說,像雅虎、e-Bay,不盡然在很多市場都能夠領先,就算是 search,各個國家、地區,都還有一些本土的公司,可以不畏懼他的國際競爭者。

愈來愈多的台灣人被跨國公司派到中國大陸或亞太區域,他們在中國碰到的競爭對手,往往是中國人,而不是印度人或日本人,能否分析一下在corporate 的環境中,台灣人的競爭優勢?

台灣現在還是有很大的優勢,這也就是台灣人為什麼會被派到中國去的原因。中國大陸中層與最高級的主管仍然非常缺乏。創業的年輕人,都是30歲出頭,在公司裡積極的員工也很多,但是真正能夠適應大企業,了解國際企業運作的方法,能夠遵守 corporate 規則的,其實很少。不像台灣有很多人在國際企業待過,有很多經驗,知道怎麼跟西方的 corporate 打交道,所以台灣人變得滿吃香的。

很多跨國企業,尤其是IT 產業,在中國找不到經理人,他們的年輕人很優秀,但還是到不了那個程度。即使能找到海歸的,因為是工程師,有 management 經驗的人太少,所以IT公司過去用香港人,台灣人越來越多,這是台灣的優勢。但是他們慢慢上來了,等一批人到這個領域,幾年後,台灣的優勢就不再。

跨國企業對於中國的文化,還在慢慢適應,全世界最了解中國文化的,可能是台灣人。像是送禮啦,一些非常細微的東西,不見得台灣人要這麼做,但是他可以理解中國人為什麼這麼做,因為他知道中國有這樣的文化在。在中國做跨國企業的經理人,相對來講壓力很大,因為你並不是當地人,像一些台灣企業,剛去的時候,可能30到40個台幹,到後來,可能就變成財務部5、6個台幹,其他都被本地的幹部所取代。

外國公司要進入中國的話,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可能是要透過購併。其實,購併不見得能夠成功啦,因為要經過很多磨合,可是如果不透過購併,自己來做的話,文化上會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就是說,你在購併上要小心。

如果是自己進去創業,競爭就會更大。舉例而言中國企業可以打擦邊球,但很多外國企業,台灣企業他們就不肯。加上對於法令不見得很清楚,可能就比較吃虧。

創新的層面上,台灣的優勢還在嗎?

技術面,不會有太大差異,主要是應用面。軟體的技術很多也是現成的東西,有錢可以買到,但是怎麼樣應用出來,差異比較大。台灣的企業比較汲汲於營利,尤其是網路公司,小小的就會想,我要趕快賺錢,中國的企業則是他們都會有賠錢的打算。你去問無名小站的時候,他們會說,我們已經賺錢了。但是在中國的話,他們會先用創投的錢,快速擴張,這是一個很大的差別。其實我以前在做奇摩的時候,也是汲汲於賺錢,因為台灣的企業還是把獲利看作是一個重要的目標,當然企業畢竟還是要獲利。但是兩個地方的競爭環境不一樣。

所以不以營利為最高目標,像阿里巴巴這樣的公司,在中國算是很正常的嗎?

不是這樣講。像新浪或是盛大,公司第一年、第二年這樣做,快速擴張,但是現在已經都獲利了。阿里巴巴已經佈了很久的棋,十年的棋了,大到一定的程度,本來就應該要獲利的,經營這麼多年,甚至應該要全球獲利。但是對現在的阿里巴巴與新併購的雅虎來說,他們都覺得還在投資的階段。應該是這樣子講。

下一波網路要投資的標的?web 2.0?

他們投很多在個人媒體這一塊,web 2.0的東西。因為現在介紹自己的時候,很多公司都會說他是web 2.0的公司,因為過去「無以名之」的東西,現在終於找到一個說法了。所以新的東西,都說自己是web 2.0,這是一個新趨勢。

你自己呢?創過奇摩,也在corporate待過,下一步會是什麼?

短期還是想要休息一下,是有很多公司找,也許我會做angel,給一些年輕人創業的建議。








作者:梁中偉、盧澤宇 出版日期:2006-03-28
http://www.itmag.org.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馬堤 的頭像
    馬堤

    馬堤的剪報筆記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