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  江信毅/林鈺翔

隨著行動通訊邁入長程演進計畫(LTE)時代,如何讓用戶端設備(UE)更為省電,已成為產品設計的重要課題。所幸,LTE可藉由進入閒置模式,降低待機時的用電;不過,設計上仍要留意傳遞延遲與後端網路支援等問題,以確保傳輸服務品質。

無線通訊系統由固接式進展到移動式,首當其衝的重要議題即為如何讓用戶端裝置(UE)在無線環境下省電。尤其現已步入4G時代,用戶端裝置大多使用電池來 維持運作,並在移動同時進行傳輸資料工作,勢必快速消耗電池電量;再加上透過電波鏈結的用戶端與基地台(eNodeB)兩端裝置,電源須保持在開啟狀態以 維持通訊正常,故即便在沒有傳輸資料時,用戶裝置仍持續消耗電量,在在為電池續航力帶來挑戰。

欲克耗電難題 先懂LTE基本架構 

事實上,用戶端為維持在大區域移動時的訊號品質,或需求較高的傳輸服務品質,必須發起換手(Handover)模式,但通常執行換手會伴隨著大量的控制訊息傳送與等待時間,不但耗電也降低頻寬利用率。  

有鑑於此,本文將介紹長程演進計畫(LTE)中的閒置模式(Idle Mode)相關執行流程,並透過實際的流程訊息描繪整個LTE基本架構(圖1)。其中,LTE架構在閒置模式下會使用到的溝通介面包括基地台、地面無線接 取網路(E-UTRAN)、移動管理實體(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MME)、服務閘道(Serving Gateway, S-GW)、S1-MME及S1-U,以下將個別詳細介紹。  

圖1 LTE基本架構示意圖 資料來源:3GPP

首先是基地台,其與兩個控制介面(Control Plane)相連,分別為MME及S1-MME控制介面。主要運作模式係將MME的下行非存取層(Non Access Stratum, NAS)訊息從S1應用訊令(AP)取出,再打包成無線電資源控制(RRC)訊息提供給用戶端裝置;反之,則將用戶端裝置的上行NAS訊息從RRC訊息取 出,再打包成S1AP訊息提供給MME。  

至於E-UTRAN係由基地台組成,可供使用者通道和S-GW以S1-U相連,並和用戶端裝置以LTE-Uu接口協議相連。此外,其提供控制介面S1-MME與MME相連,亦可讓RRC與用戶端裝置相連。  

值得注意的是,演進數據封包核心網(Evolved Packet Core, EPC)則由MME、S-GW及封包資料網路閘道(P-GW)組成,其與E-UTRAN亦有功能劃分,各自負責一部分的資訊傳輸工作(圖2)。  

圖2 E-UTRAN與EPC功能劃分示意圖 資料來源:3GPP

由於MME在基地台與E-UTRAN中扮演關鍵的通道角色,故須深入了解其運作架構。其透過S1-MME做為基地台管理介面之一,用以儲存用戶端裝置的安 全和承載(Bearer)等相關資訊;而S1-MME則是MME和基地台傳送控制訊息所使用的介面,使用S1AP通訊協定。  

另一方面,S-GW做為3GPP的錨定(Anchor),當用戶端裝置處於閒置模式,且沒有下行使用者隧道終點辨識符號(Tunnel Endpoint Identifier, TEID)時,執行通知MME呼叫(Paging)用戶端裝置的流程。其中S1-U係S-GW和基地台傳送資料所使用的介面,使用GTP-U通訊協定;此 外,P-GW則做為非3GPP的錨定,和外部網路相連(圖3)。  

圖3 3GPP存取協定的非漫遊架構 資料來源:3GPP

為基地台/用戶端搭橋 ECM/EMM狀態各有專職   

值得注意的是,演進封包系統移動管理(EPS Mobility Management, EMM)及演進封包系統連線管理(EPS Connection Management, ECM)狀態,亦是LTE閒置模式中關鍵的一環,其中,EMM與ECM也細分為幾種狀態。  

事實上,ECM可分為兩種狀態,首先是ECM-IDLE,在沒有NAS連線的狀況下,用戶端裝置和基地台沒有RRC連線,基地台和MME之間亦沒有S1連 線,而用戶端裝置在此狀態下,或要移動至另一個狀態時,則須執行定期追蹤區域更新(Tracking Area Update, TAU)流程。此外,當用戶端裝置於此狀態收到呼叫時,必須執行服務要求(Service Request)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一個用戶端裝置可註冊於多個追蹤區域上,但都要屬於同一個MME管轄(圖4),基地台則視有幾個蜂巢(Cell)就可存在於多個追蹤區域。 一般來說,用戶端裝置在移動後更換追蹤區域時,就須作追蹤區域更新流程,而每個追蹤區域須以追蹤區域辨識(Tracking Area Identity)用以識別。  

圖4 追蹤區域示意圖 資料來源:資策會

至於ECM-CONNECTED模式則是已建立NAS連線的狀況下,用戶端裝置和MME分別擁有RRC連線和S1連線,而用戶端裝置於此狀態的移動,必須做換手流程。  

另一方面,EMM狀態也可分為EMM-DEREGISTERED、EMM-REGISTERED及EMM計時器(Timer)等。首先EMM- DEREGISTERED處於MME不知用戶端裝置的位置資訊時,用戶端裝置和MME於此狀態下須暫存安全資訊,以防止重複執行密鑰協定(AKA)流程。  

而EMM-REGISTERED則是用戶端裝置執行完Attach流程時,MME擁有用戶端裝置的完整資訊如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IMSI)、全球唯一臨時標識(GUTI)、追蹤區域清單、IP位址、默認承載(Default Bearer)資訊。  

此外,EMM Timer--T3412(The Periodic TA update Timer),必須小於Mobile Reachable Timer,且於Attach流程時,由行動管理實體訊息Attach Accept指派給用戶端裝置。其開始於進入EMM-IDLE狀態;結束於進入EMM-CONNECTION狀態,到期時用戶端裝置則執行定期性的追蹤區 域更新流程。  

相反的,Mobile Reachable Timer的預設值必須大於T3412,一般為4分鐘,其開始於進入EMM-IDLE狀態;結束於進入EMM-CONNECTION狀態,到期時MME則停止呼叫。  

瀏覽整個LTE基本架構後,將可較全面性的了解LTE閒置模式進入流程。實際上,該模式的相關流程包括S1 Release、追蹤區域更新、呼叫,以及服務要求等流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馬堤 的頭像
    馬堤

    馬堤的剪報筆記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