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ZDNet記者曠文溱 /台北報導

政府帶頭向前衝,要把台灣從PC王國再造成為雲端重鎮。但是從現階段看來,還有很大的挑戰。

政府計畫以5年時間投入新台幣240億元經費,發展雲端運算產業為積極推動的四大新興智慧型產業之一。台灣的硬體製造商包括了鴻海、英業達、廣達等,無不 磨刀霍霍,期望藉由和中華電信、騰雲等其他業者合作,跨出腹地不大的台灣,轉型成為雲端服務的整案輸出商。不過前景未必有業者想像的美好。大前提就在於雲 端的本質:就私有雲來看,對雲端有興趣的用戶,多為大型企業。能夠說服這些用戶放心把資料和應用跑在別人家,供應商必須要更有規模。

而公有雲對上的雖然是一般使用者,但是同樣的,能夠向全球提供公有雲服務的業者,勢必也要夠大規模,才出得起財力和人力。

檢視目前能夠符合上述資格的雲端供應商,只有微軟、Google,或者再加上IBM。這些業者已經很明顯的傾向親力親為,對台灣業者的買單,恐怕還是停留 在硬體代工層次而已。

這從微軟的動作可見一斑。微軟雖然已在台灣成立「軟體暨服務卓越中心」,包括了廣達、台達電及英業達、和碩、緯創與微星等廠商都已經加入,共同研發雲端伺 服器。但是微軟在日前又宣布,包括戴爾、富士通及惠普在內等硬體大廠都將向企業用戶提供Azure架構的雲端服務。

一比較之下,微軟在兩造的合作內容,就知道了微軟寄望推動軟體和服務的對象,還是品牌國際大廠。

更甚者,台灣硬體廠可能連代工的部分都越來越辛苦。

「Google就什麼都自己來,連伺服器都沒有向台灣業者採購,直接用主機板插進機箱裡。台灣硬體廠商想要賣進去,也許都有困難,」宏碁電子化資訊管理中 心(eDC)副總經理張善政說。

不過,倘若雲端市場商機真的夠大,足夠台灣業者有發揮空間,那麼另外一個先天不良的限制,就是台灣缺乏足夠的軟體開發商。雲端的關鍵角色,就在於應用。沒 有夠在地化、人性化、區別化的服務,有再好的基礎架構都是空談。現在就等著看,緯創和英業達這些硬體出身的業者,有沒有本事端出足夠吸引全球目光的雲端應 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