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AN連結全企業 企圖強化員工行動力與競爭力

前言:新科技誕生總是不會令大家失望,19世紀電話初問世時,被視為是婦女無聊在家,專門用以消磨時間的聊天工具,爾後20世紀證實了電話有更積極的使用意義;60年代錄影機的發明,不只是作為提供娛樂的載具,更打破了以往傳統人們對空間與時間的概念;21世紀絕對是無線的時代,無線傳播網路的建置讓使用者擺脫惱人的線路,有效運用環境空間外,也改變人們的生活面貌與商業活動,更引導企業走向不同以往的工作型態。

無線網路發功 企業員工行動力大躍進

無線區域(Wireless LAN;WLAN)網路的崛起,筆記型電腦(NB)可說是一大功臣,由於NB的價格下降至大眾能負擔的價位,其出貨量逐漸迎頭趕上桌上型電腦,進而帶動 WLAN市場成長。根據IDC預估,2006年使用者的無線連網裝置,NB將佔所有無線裝置的39%,此外在台灣整體電腦出貨量部分,NB可望超過 30%。透過這些數字能夠了解,可攜式行動裝置已是市場的趨勢,企業採購也深受應用趨勢的影響,不再以傳統的桌上型電腦做為第一選擇。

究竟WLAN能夠為企業帶來什麼?在各行各業中也許會因工作類型差異有不同的誘因,但企業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是提升行動力、便利性與工作效率。從WLAN近幾年的發展可以看到,願意接受創新事物的早期使用者,仍偏向行動性需求較高且較願意接受新科技的產業,例如IT產業、飯店業、醫院與學校等。

WLAN的應用除了提供員工、訪客無線接取網路之外,也會因產業工作型態的特殊需要,產生出不同的應用方式,例如負責倉儲管理的員工,透過已經嵌入某些應用系統的手持設備在無線環境下隨意移動,進行點貨、傳送資料的工作。

另外也有不少知名飯店將WLAN運用至員工的工作流程上,負責打掃整理房間的員工同樣可以利用特殊的手持設備來傳送、接收資料,並且與大廳櫃檯服務人員的電腦連線,告知房間為空房能夠提供給客人使用。除了這些創新使用者之外,其實多數的企業仍多採觀望,而要改變這樣的市場趨勢,要待無線設備價格降低、技術穩定、安全性功能加強之後,市場才會出現新一波的無線熱潮。

WLAN除了能夠提升企業內部員工的行動性之外,企業外部人員亦能享受便利性,以往有線網路的架構很難讓訪客使用網路,但無線網路環境能提供便利的存取方式,當企業有客戶拜訪時,WLAN便可提供不同層次(Multi- layer)的服務,讓訪客也可以隨時上網搜尋資料,讓溝通更有效率。

近幾年WLAN成為企業關注的議題,雖然目前台灣企業建置 WLAN環境的比例仍不算太高,但是隨著企業對於無線的需求與日增加,相信未來無線網路的普及率將逐漸迎頭趕上有線網路。以下將簡單描述企業在打造 WLAN時必經的規劃流程與注意事項,提供給有意佈建WLAN的企業做為參考。

Sight Survey、Sight Planning無線網路環境能否成功的關鍵

在享受無線所帶來的便捷性之前,事前的規劃工作可說是相當重要,WLAN隸屬企業資訊基礎建設的一部分,為了能提供穩定與優質的網路服務,必須投注較多的心力在先前的規劃流程與實地勘查上,爾後才能事半功倍。

企業確定建置WLAN,第一步進行工作是實地勘查(Sight Survey),這是規劃無線環境最重要的環節,工作內容是由工程師攜帶可偵測訊號強度指標(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等資料的測量工具到現場勘景,考量無線網路覆蓋範圍、無線基地台(Access Point;AP)可能的擺設位置、室內隔間是否會造成訊號障避、電源線路能否到達、AP之間射頻(Radio Frequency;RF)干擾、死角等問題。

由於工程師無法在現場將AP可能架設的位置全部演練一次,通常只會大略紀錄2、3個區域,回去再進行第二階段的工作。因實地勘查是件相當費時、費力的工作,如果實地勘查規劃良好,往後無線網路的應用就可享受事半功倍的效益。

經由實地勘查後,就可進入第二個步驟—無線網路區域規劃(Sight Planning),利用初步了解所得來的靜態資料,進行細部規劃。目前有一些無線網路區域規劃的工具能夠協助工程師進行之後的無線環境規劃,例如佈建無線網路的範圍、佔地面積、長與寬數據等,透過這些輔助工具能夠估算出需要AP數量與容量的多寡、AP要使用幾號頻道等資訊,並且可在規劃工具介面上跑幾種不同虛擬情境(scenario)的方式,以找到AP最適當的架設位置。

使用密度問題不容忽略 才能調整最佳無線使用環境

完成上述2項工作之後,就可大略知曉AP佈建的位置、訊號涵蓋面範圍與AP數量,雖然這些初步結果的確讓往後的建置工作變得容易,但畢竟歸納出的分析結果只是約略值,僅供參考,企業如果完全依照規劃工具得來的資料來進行AP位置擺設,未來在實際使用上,無線網路的便利性恐將會大打折扣,MIS的管理工作也將更為複雜,究其原因就在於疏忽了使用密度的問題。

為何理論值與實際運作間會出現差異,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使用者的上網習慣,多數使用者會認為將AP平均佈放在整個環境內,就能夠得到最好的覆蓋率,但是使用行為往往不是如此具有規則性。舉例來說,在校園的無線環境裡,教室使用無線上網的次數一定比實驗室高出許多,因此如果要提供使用者較佳的頻寬,放置在教室的AP數量就要比實驗室多,才能補強訊號。

同理像是倉儲管理的環境占地廣大、工作人員亦多,如以使用人數多寡和頻寬最佳化的概念來佈放AP,必得添購不少AP,但倉儲人員採用特殊的掃瞄、條碼讀取器(barcode reader)等手持設備,傳輸的資料量較小,其實是不太需要考慮頻寬問題,AP使用數量就不如想像的多。所以佔地廣大的區域不一定就要放較多的AP,端視「使用密度」不同而進行調整。

企業要部署WLAN時亦是如此,除了現場整體環境的勘查與規劃外,還需要考量員工使用密度、估算企業同時會有多少人同時使用無線網路,以及最低頻寬等問題,在規劃時可將一般辦公環境分割成使用密集區,如行動性需求較高的員工、NB使用者與會議區,以及使用密度低之區域,如會計、行政人員。為了提供密集使用區能有較佳的頻寬速度,就必須增加AP數量。使用密度的問題不僅影響企業成本支出,也將牽涉到WLAN 的使用滿意度,確實考量整體條件,才能保障無線環境被有效利用及避免成本浪費。

在考量使用密度問題後,就可開始進行現場實際的建置工作,建置過程依照環境使用密度、企業需求不同等問題加以調整,並且與企業既有的有線網路設備整合。除了無線設備建置之外,還包括企業後續的管理政策與安全性規劃也要能相互呼應,才算建置完善。大致的工作項目包含安裝AP與後台控管AP的交換器、使用者劃分與認證機制、防干擾的動作、是否要做流量分享(load sharing)、高可用性(High Ability;HA)架構,與考慮是否需要加裝安全性產品等。



圖說:無線網路實現隨時隨處可工作的想像,即使在咖啡廳、餐廳也可連上企業網路,改變了傳統的工作型態與辦公環境。(劉家任攝影)

電子時報 記者詹子嫻/台北 2006/08/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馬堤 的頭像
    馬堤

    馬堤的剪報筆記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