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陸地區的行動商務最早始於2000年中國移動所推出的手機銀行服務,經過數年的發展,目前行動商務的服務可以分為3種形式:手機銀行、手機錢包、行動支付。

1. 手機銀行

手機銀行指透過行動通訊網路,將消費者的手機連接至銀行,利用手機介面完成各種金融理財業務的服務系統(如圖3-2-1所示)。用戶在使用此功能時需將 SIM卡更換成儲存容量為32K的STK卡,STK卡內載有金鑰密碼,利用密碼與行動電話號碼的唯一性進行交易,可以確保用戶身份的確認與交易的安全。在交易過程中,電信營運商扮演消費者與銀行間連結的角色,提供網路並收取費用。

目前大陸地區的兩大營運商—中國移動與中國聯通均有發展手機銀行服務,用戶可以可以透過手機進行帳戶查詢業務、代收付費業務、轉帳業務、購買網上服務、帳戶變化查詢與通知、證券交易服務等理財活動。

2. 手機錢包

“手機錢包”又稱為“小額支付”,主要是消費者可以透過手機,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務。除了可以使用手機銀行所提供的功能外,尚可以透過行動電話進行實體、網路購物與消費。

2002 年4月廣東移動深圳分公司開始與Nokia等公司合作試運行,凡為深圳分公司的"全球通"用戶都可以開辦此業務,初期合作銀行為廣東發展銀行(理財通卡)、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信通卡)、招商銀行(一卡通)與中國銀行(鵬城卡、長城電子借記卡、長城提款卡),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深圳商業銀行亦在2002年5月開始支援手機錢包服務。中國聯通在2002年9月宣布與Motorola、工商銀行、百事可樂、家樂福等多家在深圳展開合作。2003年2月,中國移動與廣東發展銀行合作,正式推動手機錢包服務,目前該項業務亦推展至整個大陸地區。

3. 手機支付

手機支付為營運商與銀行間加入一個中介機構,在大陸地區為中國銀聯。手機支付與手機銀行基本上都是點對點的業務模式,消費者透過特定營運商與特定銀行進行交易。透過第三方所建構的交易與清算平台,可以實現消費者透過營運商,與多家銀行交易的局面。中國銀聯成立於2002年3月26日,主要股東為大陸地區85 家銀行與金融機構,公司主要業務為整合各個銀行資源,實現金融與信用卡的普及與互通。2002年7月25日,中國聯通與中國銀聯在北京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在客戶服務、產品研發、網路支援、資訊轉接、話費充繳、信用卡支付等方面進合作,而行動支付則是雙方合作的重點;中國移動則在2003年1月宣布加入, 2003年2月,透過中國銀聯,中國聯通同時與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中信實業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等 8家金融機構搭建電子商務平台。

目前中國移動、聯通與銀聯三方合作的方式為以銀聯交易系統為中心,各銀行透過GPRS、CDMA 1X等通訊網路連接行動電話、行動POS機等終端設備,用戶藉著手機進行跨行轉帳等理財活動與網路、實體等消費活動。現階段透過行動電話進行理財與消費等活動仍在海南、長沙、鄭州、杭州4城市進行試點工作,由於完整的平台預計在2004年完成。

在ARPU下滑之際,兩大營運商無不以如何增加單位用戶的貢獻度為當務之急。現階段Mobile Payment的替代品-信用卡在大陸地區的普及率尚不及手機,提供Mobile Payment發展的溫床。

產出單位: 工研院IEK電子組 楊仲偉 2004/06/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馬堤 的頭像
    馬堤

    馬堤的剪報筆記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