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路,就是商機。銀行的分行通路多寡,通常與業務量密不可分,並牽動金融業版圖的合縱連橫。以金管會的統計資料,公股銀行占先天優勢,過去的省屬行庫就壟斷通路前六名,其中又以合作金庫銀行坐擁294家分行,市占率達9%,堪稱是銀行「通路王」。
分行通路是各銀行戰力的展現。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是銀行分行密度最高的一級戰區。行人每走幾步路就可看到一家分行,銀行比便利超商還多。(本報系資料照片)
金管會主委胡勝正日前在接受記者訪問時強調,台灣銀行家數過多、同質性太高,要創造有國際競爭力的旗艦型金控,公股銀行釋股扮演極重要的「觸媒」角色。
由於台灣銀行與中央信託局合併在即,合併之後分行家數達到168家,但財政部次長劉燈城曾表示,「台銀、土銀合併,是個選項」,再加上胡勝正最新的談話,引發外界揣測,如果台銀與土銀果真合組金控之後,分行家數將一舉增加到302家,存放款與資產總額,也將超越合庫。
台灣的銀行過多,分行總數高達3,285家,其密度跟便利商店不相上下,要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生存,必須要找出特殊的商品區位與銀行定位。土地銀行定位為土銀專業銀行,專作建築融資與房貸市場,強調「房地產一條鞭」的金流服務;台銀背負許多政策性放款,獲利能力不免受到限制。至於一銀、彰銀、華銀、台企銀,存放利差占獲利比重過重,利基高的商品遲未引進,則是一大隱憂。
在銀行通路排名中,民營營行排名居前的是永豐銀,以128家排名第七,接著是第八名的台北富邦123家,以及排第十的中信銀110家。這三家銀行也都是經由不斷併購,才累積到100家以上的分行實力。以存放款狀況分析,永豐銀與台北富邦並未衝刺一般存放業務,而專注在財富管理以及海外分行布局,獲取較高利基,這幾年的獲利能力始終名列前茅。
中信銀能以較少的家數,吸引更多的存放款量,分行對於業務的貢獻度,明顯高於其他銀行;不過中信銀在雙卡風暴中受傷不輕,目前嚴格控管風險,存放比率不到七成。至於在其他分行100家以上的銀行,還有新光銀107家、玉山銀13家、台新銀100家;這些分行家數中段班的民營營行,各擁壽險、信用卡等利基。
在分行100家以下的銀行,不少是地區性銀行,且各具特色。陽信商銀擁95家分行,新竹以北就占一半以上;被渣打併購的竹商銀,耕耘桃竹苗共82家分行,終獲外資銀行入主的肯定。至於深耕南科的京城銀行也有62家分行,京城銀副董事長蔡炅廷指出,南科就是竹科的翻版,在分行家數及業務分布上,京城銀行未來希望發展成竹商銀的模式。
【經濟日報/記者溫建勳報導/20070416】
- Apr 16 Mon 2007 00:47
通路多=獲利多 銀行差異化取勝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