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企業經營品牌須先有策略眼光、繼有全球化胸襟,並配合在地化腳步及持久一貫的態度。……品牌就像創業者的終極夢想,有了夢想、還要有勇氣,才能做出品牌大器……

打品牌不等於砸大錢,先有策略眼光、加上全球化胸襟,配合在地化的腳步,以及持久一貫的態度,才有機會天長地久。

友訊科技、華碩電腦、摩托羅拉電子等公司的經營者、主管及品牌形象專家,日前在交大思源基金會主辦的「再造台灣產業競爭力研討會」交換經驗與觀點,對品牌經營做出上述結論。

創立第一天就打造自有品牌的友訊科技,就是鮮活典範,最初的十年奮戰,為了生存,代工、品牌都做,客層也從政府、企業到個人,一直走到1999年的十字路口,友訊科技董事長高次軒做出「往上走」、「往下走」的抉擇。

友訊「小池大魚」策略奏功

友訊科技總經理廖志誠解譯,往上是更高階的企業網通設備、往下是貼近個人的消費型產品,化成簡單語言就是要在大池塘當小魚、或在小池塘當大魚?友訊最後決定往下,雖然是從「小」做起,但要稱霸天下第一。

「小池大魚」的策略奏效,友訊逃過網路泡沫化危機,迅速在網通領域拔得頭籌;2003年友訊又一次抉擇,切割品牌與代工事業,明泰科技負責代工業務,友訊徹底變身為自有品牌公司,旋即放眼全球,全心將D-Link字樣推上全球精品店。

曾經七年時間,掌管歐洲總體營運與品牌的廖志誠,扮演D-Link品牌全球化的重要角色,他一再強調「在地化」的重要,透過在地人的地緣性、人脈,可以帶進豐沛商機,遠非外派主管所能達到。

在地化模式進軍全球市場

其次,公司的文化相當重要,尤其透過在地化模式進軍全球市場時,唯有能找到文化契合的管理人才,方能順利運作海外公司。為此,廖志誠不惜連續一整年,每個月遠飛英國、義大利等分公司,協助面試第一級主管,直到運作上軌道了,雙方培養充分信任時,才放手讓地區主管單飛。

在他眼中,光是向公司索取資源,一味關切有「多少人、多少錢、多久時間」的人,沒有能力運作全球品牌;唯有充滿創意,懂得開創資源、彷彿自己創業般拚命的人才,方是真正的品牌能手,亦是所謂「契合的人」。

友訊內部長期舉辦許多教育訓練課程,廖志誠唯一親自出馬主講的課程,就是「品牌精神與企業文化」,全力打造推廣全球一致性的文化。在這樣的努力下,友訊至今全球57據點的總經理、幹部,全部聘任當地人,細數十年前在歐洲聘任的CEO,過去三年扣掉挖角、退休,僅有二位去職。

華碩管控預算 錢花在刀口

在地化策略是蹲馬步,精準的全球通路就是揮招出拳,如何發揮最少成本、達到最大功效是關鍵,擅於「以小博大」的華碩電腦,堪稱國際行銷的箇中翹楚。

華碩電腦公司行銷總監韓德行透露秘訣:看準特定市場後,透過網站行銷打頭陣,才不容易花冤枉錢,也建議,「公司的官方網站值得投資,必須建入豐富內容、以及多語言介面」,原來,華碩曾經吃過苦頭,代理商將通路擋下,根本找不到第一線的經銷商。

最後,就是透過公司的網站,吸引經銷商主動上網,才打破僵局。利用網路拿到經銷商名單後,華碩終能跳過代理商,主動向經銷商喊話,宣傳新產品上市、優惠方案、積點活動等,讓代理商回歸扮演單純的物流、金流角色。

行銷不一定要花大錢

尋找國外的通路合作對象時,韓德行表示,可以翻雜誌廣告,觀察當地的銷售者,或直接詢問代理商,進貨來源為何,購買商會名錄、參加展覽都是好方法,尤其展覽主辦單位已經把目標客戶找齊了,最是方便。

不過,談國際行銷和通路前,絕對要先做好基本功夫,包括產品的品質、門市貨源,品牌的精神、內涵和定位等,才不會投下大筆錢,反而造成負面效應,徒然浪費資源。

因此,華碩反對花大錢行銷,堅持做「行銷預算管控」,分公司要用錢,必須透過網路提報預算,中央單位逐筆審查,通過後才撥錢下來,地方單位還要每月回報行銷曝光率。

「廣告很花錢,不一定有效。」負責市場行銷的摩托羅拉電子公司總經理黃玉瑩很贊同,她認為行銷不一定花大錢,星巴克不打廣告,卻很專心經營銷售據點,透過內部格局、沙發擺飾,營造獨特的喝咖啡氣氛。

2002年摩托羅拉展開品牌再造,就是基於每一年的消費者調查,發現消費者心目中,總是把摩托羅拉視為工業產品,於是啟動品牌再造,希望打破傳統形象,走入消費者的生活。

MOTO品牌再造 貼近消費者

雖然透過媒體廣告,不斷釋放年輕、酷炫的形象,但是背後的品牌決策,卻是靠著貼近消費者,才能掌握真實心聲。縱行全球的Motorola英文稱呼,決定改成MOTO,就是最佳例子。

原來,台灣分公司發現,Motorola這一句英文字,對於東方人而言,實在太拗口了,念在經銷商口中,怎麼聽都不順耳。為此向總公司提議,往返談了三回,終於敲板定案,簡單、有活力的「-MOTO」正式亮場,擔任品牌精神代言人。

品牌戰局沒有最後贏家,企業若能策略思考、抓住品牌定位,也擅於揮灑國際行銷,將能跨過成功的一大關卡,但絕非最後一步,唯有沈住氣、不偏不倚,走得長遠,方是常勝軍。

「太多華人企業打品牌,一賺到錢,就走回頭路了」,總部在香港的iGroup企業形象顧問公司總裁毛觀岳感嘆。他是亞太企業形象識別系統(CIS)策略規劃的高手,過去十餘年,曾經手過許多亞洲企業、甚至台灣企業品牌形象的案例。

他指出,許多企業按部就班,抓穩品牌定位,終於成功賺錢了,「企業領導人卻無法堅持初衷,逐步放寬目標消費群」,例如,從原先的16至30歲消費群,一路放寬到小孩子、老人,品牌形象模糊了,價值也跟著滑落。

毛觀岳憂心地指出,企業心態若是「任何客層都要,有錢賺就好」,拿著既有品牌,不斷開展新的定位,雖然能在短時間,賺進更大筆的收入,卻傷害了品牌的形象,如此很難走上國際。

談到品牌的極致,毛觀岳說,企業經營品牌的精髓,如人修心,任何的眼前小利,都不應該成為絆腳石。在毛觀岳心中,品牌就像創業者的終極夢想,指向一條寂寞長遠的路途,他諄諄提醒:「第一要有夢想、接著要有勇氣,才能做出品牌大器」。

【2007/01/17 經濟日報/陳珮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馬堤 的頭像
    馬堤

    馬堤的剪報筆記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