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公司若能根據自身的產業特性,規劃正確的競爭策略,並在巿場上表現出源源不絕的成長動能,自然能吸引創投公司的投資。

從協助新創公司發展的角度來說,創投業與育成中心一樣,都希望所投資或所輔導的新創公司最終能大放異彩。國內第二大創投集團、和通創投總經理張忠本表示,國內育成中心進駐廠商目前雖然股本多不大、還無法大量吸引創投公司投資控股;不過,新創公司只要能根據自身產業特性,釐定正確的競爭策略,進而在市場上表現出源源不絕的成長動能,根本不須擔心沒人想投資。就像長得漂亮的女孩,自然會有人(指創投)主動前來詢問是否還是單身(指可入股投資否)?以下為訪談摘要:

三項考量影響創投投資

記者問:創投業、育成中心與新創公司三者之間,究竟有何關係?

張忠本答:育成中心又稱孵化器,旨在孵育新創公司,而創業投資(簡稱「創投」)也是以新創公司為主要投資標的;所以,對創投與育成中心來說,新創公司是兩者共同的服務對象,且其中又以科技業為多、傳統業較少。

一般而言,新創事業的發展可分成四個階段:種子期、創建期、擴充期與成熟期。育成中心通常在一家公司剛成立、還處在種子期時,就開始介入輔導;不過,創投業基於風險考量,通常會在已看到公司產品雛形、或產品開始量產時才會介入。

由於育成中心早在新創公司處於種子期時,就開始協助新創公司營運;創投則在創建期或擴充期才開始介入,故在協助新創公司發展的過程中,創投可被視為是育成中心的下一棒。

不過,各國創投業風險承擔能力有別,相較於美國創投業多投資在種子期的新創公司,台灣創投業較偏好創建期與擴充期的公司,不論從投資案件數或投入金額比重來統計,各自約佔了三、四成之多,而種子期的僅在7%到10%之間。

問:如你所言,理論上,創投業應是育成中心的下一棒,但事實上,國內創投有投資育成中心進駐廠商者,目前仍然不多,原因何在?

答:國內育成中心所輔導的廠商,資本額多不大、平均才三、五千萬元。對創投而言,一家公司若是股本連兩億元都不到,通常不太會願意投資。一來是等這些公司從幾千萬元成長到幾億元的上市櫃規模,時間上緩不濟急;二來是不符合成本效益,對創投而言,同樣是花幾小時看案子,看大案子的經濟效益會比看小案子來得高。

創投決定是否投資一家公司時,主要有三項考量:企業本身的競爭優勢、產業的成長潛能、產品或技術的進入障礙。台灣的中小企業一般而言成長潛力不大、競爭優勢難突出,以前幾年風行一時的蛋塔店為例,一家開店賺錢後,其他一、二十家馬上跟風投入,像這種無法保證長期持有利潤的行業,如何能吸引創投投資?

其實,今日的台灣並非缺資金,銀行有兆元以上閒置資金、創投業也有錢投不出去的事實。這些錢為何不借貸或投資給一些需要資金的企業?資金提供者的考量是這些企業競爭力的問題,或技術、管理的問題。資金未必能買到技術,也不一定能挽回競爭力。

技術、巿場、競爭策略決定成功與否

問:你覺得一個成功的新創公司應具備哪些要件?

答:從創投角度來說,我們考慮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資、或決定以多少價位入股時,無論按本益比或淨值計算,都須以財務報表為依據,因財報反映公司獲利能力與資產價值。問題是,財報表面數字常與真實狀況有相當出入,故新創公司的財報與決策透明度高低,會影響創投的投資意願。

其次,目前多數育成中心在協助新創公司發展時,多著重技術優越性或前瞻性,但對創投而言,除了技術強之外,產品的市場性更重要。僅供給面優越,但需求面無法成長並據以獲利,創投是沒興趣的。

另外,不同的產業類型、產業特質與產業結構,各有不同的成功要素。例如:重化工業屬資本密集型產業,財務結構及設備利用率是關鍵成功要素;資訊光電產品生命周期短、汰舊率快,故產品研發能力是它的關鍵要素;而飲料與休閒食品業,則重視行銷通路與廣告。

我們常將重化工業喻為「航空母艦」型企業,故財力雄厚者在這行較具優勢;而被喻為「魚雷快艇」型企業的資訊科技業,則特重機動力與應變性;換言之,單一新創公司是否具備競爭優勢,是由產業的關鍵成功要素與該企業所選擇的競爭策略所決定的。

文/陳怡慈(工商時報記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