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全球最大無線寬頻城市
想像一下,能生活在一個全市有 90%以上的地區都能透過 Wi-Fi連線上網的城市裡,是不是很棒?隨便找個地方,打開筆記型電腦,幾乎一定都能收到可以上網的訊號。這種生活會是什麼樣的感覺?
台北市,剛剛在2006年六月初,獲得美國世界電信協會( WTA)所屬的「智慧社區論壇」( ICF)頒發年度智慧城市首獎。經過國際認證機構JiWire公司驗證,台北市已成為全球最大公共無線寬頻網路城市。
當全球其他城市還剛在起步建立城市無線網路時,台北市的無線上網基地台(Access Point)已經平均覆蓋了市內 90%以上的人口。預計其他城市可能要再花上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才能追上台北市的腳步。
這項工程市政府並沒有實質上的費用支出,而是由簽約的承包商負責建立市內所有無線基地台。承包商也將獨攬後續的上網服務收費,從營收中賺回先前投資。世界上其他無線城市計畫大體遵循此一模式。
筆者在今年九月份由於購買了筆記型電腦,看到這則新聞報導大感興奮,沒想到自己有幸生活在這樣的都市裡。於是便申請了月費約台幣300多元包月的方案,幻想著自己能夠隨時隨地連上網際網路。
無線城市的實際體驗與感想
首先是八樓沒有訊號(令人驚訝的是,該承包商的公司在該大樓九樓)。號稱覆蓋 90%市內人口的無線網路基地台,一個都偵測不到。提著筆電一樓一樓往下逛,終於在四樓收到可堪使用的訊號。
後來很快明白,由於基地台是架設在路燈,大樹,電線杆上,因此訊號無法觸及較高樓層也是很正常。然而,同樣是四樓,面對大馬路的一邊訊號可堪上網,遠離馬路的那一側,訊號又恢復死寂。
已經很習慣拿著手機到處都有訊號的筆者,面對這種情況有點吃驚到不行。因為一個每月花上台幣 300多元包月的消費者,並不覺得上述那些理由很正當因此必須欣然接受。
後來筆者終於明白,這種無線網路最好是依照服務承包商的使用手冊上特別說明的,乖乖坐在幾乎都是二樓以下的 Starbucks之類的固定場所裡不要到處亂跑,出了這些特定場所之後的訊號不能保證。
許多人振振有詞的說,反正帶著筆記型電腦也不適合到處走動,使用的時候也一定是坐著,在咖啡廳能上網已經可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講這種話的人一定完全無法理解,消費者要的是無所不在的自由。
廣域的無線網路才是未來
在幾次挫折的使用經驗之後,筆者開始體悟到,廣域(Wide Area )的無線網路技術,才能真正符合消費者渴望。使用 Wi-Fi這種原先設計給區域使用的技術,硬要拿來廣域環境使用,一定不會好用。
請注意筆者使用了「渴望」這兩個字。當網際網路已經是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時,你不會能忍受自己付費使用的無線上網服務,是這種限制很多殘缺不全的情況。
筆者開始想去申請使用3G無線上網服務。3G在台灣已經推出多年,有不少電信業者販賣3G無線上網卡,售價不貴,插到筆記型電腦後就可以上網。只是上網包月費是 Wi-Fi服務的兩倍以上價格,令人猶豫。
對於3G電信業者來說,這種訂價方式是對的。雖然 WCDMA技術的傳輸速率理論值僅有384K,遠小於 Wi-Fi,但是電信系統的好處就是幾乎走到哪裡都有訊號。筆者就曾在高速公路上一路連線兩小時不曾斷訊。
消費者願意花錢買自由。速度慢的服務卻因為更全面的覆蓋而收費比較貴。於是,我們恍然大悟,原來「無所不在的連線」(Ubiquitous Access )才是真正人們想要的。Wi-Fi 將註定遲早要被取代。
付費用戶數量少得可憐
相對於 90%的人口覆蓋率以及全球最大的稱號,台北市目前的 Wi-Fi付費用戶目前僅有四萬人。對於投入大量資本與時間建設無線基地台的承包商來說,微薄的收入導致損益平衡遙遙無期,真是情何以堪。
許多討論都圍繞在上網費用過於昂貴因此接受程度不高。然而,相較於ADSL的費率, Wi-Fi目前的費率算不上貴。也有人說,因為能在無線環境下使用的應用(Application )太少,所以消費者興趣缺缺。
上述兩項結論都只觸及到問題的表面。事實上,Wi-Fi 無線網路用戶始終無法大量成長的問題,是一開始就對這個技術的認識不清,導致市場定位失誤,乃至於用戶最後侷限在某個小眾裡面。
數位內容產業週報 文╱數位之牆總編輯 黃芳宇
- Oct 25 Wed 2006 10:50
無線寬頻大未來(一)Wi-Fi 遲早被取代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