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訊時代,e化的深度與廣度不僅可以象徵企業競爭力,同時也是衡量1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標準,因此,政府不斷地編列各式預算來鼓勵企業e化,更積極推出各類e化,甚至是M化政策,要將台灣打造成名符其實的科技島。

這些政策包括2003年4月正式上路的自然人憑證,及同年8月開放企業申請的工商憑證;或是2005年因應3G開通引發的手機上網熱潮,而積極發展的行動條碼,甚至是今(2006)年4月才建置完成的交通資訊網,讓民眾可以隨時掌握大眾交通工具、路況及停車拖吊等資訊,均是政府為便民所提供的e化措施。

只不過,這些e化措施雖然能讓民眾生活更便利,但卻無法激起民眾的使用意願,因為政府並沒有從使用者的角度來思考,甚至教導民眾如何使用,只是一昧地從技術端去勾勒這些e化策略執行後的美景,也因此當這些政策上路後,就會面臨到推廣上的問題。

以自然人憑證來說,截至2006年4月為止,已核發出的憑證數約92萬張,但具有申辦憑證資格的民眾(需年滿18歲以上)人數約1,400萬人,換言之,自然人憑證開辦日至今3年來,申請率僅6%,而工商憑證的核發件數,至今也僅只有1.6萬張。

究其原因,不論工商憑證或自然人憑證都可以運用在政府的各項業務上,顯見它並不是因為功能不豐富或不齊全,才導致民眾或企業不願申請,而是因為憑證本身有一些安全性考量,所以在使用機制上也較為嚴謹複雜,在使用者在對憑證不熟悉的情況下,加上不知如何解決使用上的難題,自然就會降低使用意願。

再以行動條碼來說,政府的補助對象多以零售商家為主,鼓勵他們將條碼由一維換成二維,卻忘了目前多數民眾持有的手機並不具解碼功能,即使商家採用二維條碼,民眾也不見得會為了要使用行動條碼服務而去換更換手機,在看不到使用需求的市場下,又怎麼會有廠商願意投入轉換成本呢?

因此政府e 化若想見成效,就該思考如何刺激使用者需求,如多舉辦說明會,或用動態影片,讓使用者了解憑證工具,自然也就不會害怕去使用,或是鼓勵手機製造廠將解碼功能列為手機基本配備,當多數消費者持有解碼功能的手機後,商家再將商品條碼二維化,行動條碼服務就能輕鬆融入消費者生活當中。

電子時報 記者廖珮君/台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馬堤 的頭像
    馬堤

    馬堤的剪報筆記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