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隱匿真實身分,即時通訊成為歹徒犯罪新武器。隨著即時通訊軟體提供文字及語音的通訊功能日漸普及,歹徒也看準網路可匿名的特性,紛紛放棄過去用行動電話聯絡犯案的手法,改用即時通訊軟體犯案。為避免網路通訊成為犯罪溫床,交通部電信總局和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將強制年底取得網路電話執照的業者,必須提供警方監聽和追蹤的管道。
知名化妝品牌花王遭千面人以MSN Messenger及Skype恐嚇,使得原本只是網路上很普通的即時通訊軟體,由於可匿名申請,加上對話內容難以取得,成為犯罪集團最新的犯案工具。刑事局偵九隊隊長李相臣表示,國內已陸續出現十起利用即時通訊犯罪的個案,顯示該犯罪模式越來越嚴重,必須及時遏止。
目前即時通訊軟體對警方防範犯罪帶來的盲點,主要為監聽和追蹤兩類。李相臣指出,雖然網路即時通訊軟體可隱匿身分,但因必須透過寬頻網路連結上網,仍舊會留下IP位置,即便是透過網咖或無線上網,警方也能透過IP位置研判歹徒行蹤,成為破案的關鍵,但監聽的難度則相對高。
警方表示,由於網路傳輸的過程中,是先將類比式的聲音訊號壓縮成數位式的編碼,透過伺服器傳送後,於接收端進行解碼還原成聲音,而每個軟體的編碼方式都不一樣,因而提高監聽的難度。
李相臣指出,MSN的處理相對較容易,但各國對於語音即時通訊都無解,不是只有台灣,除非原廠作者願意公布解密方式;為進一步管理,部分國家就強制業者在一定期限內交出解密方法,否則即禁止銷售產品。
由於網路電話執照預定今年底、明年初開放,為避免開放後可能導致治安隱憂擴大,電信總局局長簡仁德表示,下個月將呈報交通部核定的管理規則中,已明文強制取得執照的業者必須利用一般交換設備,一定要「走固定的路徑」,提供警方監聽和追蹤的管道。
不過,簡仁德指出,在上述規範下,也只能解決「電腦對家用電話」(PC to HOME)及「家用電話對家用電話」(HOME to HOME)的問題,使用量最高的電腦對電腦(PC to PC)部分屬於資訊、而非電信,還是完全無法管,未來恐怕依舊無解,只能靠警方追查。
李相臣則表示,即時通訊軟體衍生的治安問題,現在已經到了必須被正視的程度,刑事局本周將邀請電信業者研商合作模式,但合作內容涉及往後警方辦案細節,不宜對外公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