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經國家周刊》王雲輝

最近幾天,整個通信業界都神經亢奮。

原因很簡單,政策的最後一隻靴子已經落下,雖然還沒有最後觸及地面,但也只是短暫的時間問題。

7月1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明確要求要推動今年年內發放4G牌照。

次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對新華社記者明確表示,將根據企業申請情況和所具備的條件,推動年內發放4G牌照,加快推動中國4G產業化發展。這個時間表,讓很多的利益關聯方都放下了心中大石。比如中移動就可以放心把TD-LTE建網的速度再提一提,中興、華為、愛立信等公司也可以摩拳擦掌算一算,明年可以拿多少訂單,讓不那麼好看的財務報表多點亮色。

其實,4G發牌早就沒有懸念。

7月初,我就曾撰寫評論文章《4G發牌倒計時》,梳理了4G牌照塵埃落定的脈絡,大家可以再翻出來看看,或許能咂摸出點新味道。

但現在還遠不是慶祝的時候。

從牌照發放,到真正能用、好用,還有一個相當長的距離。這其中,還有很多問題待解,其複雜程度甚至超過了牌照博弈。

第一個問題,是頻率。

通信行業最核心的資源是什麼?固定通信是網路和管線,過去多年一直糾結,甚至現在仍然存在的「最後一公里」問題就是體現;移動通信則是頻率,不同的頻段,不同的頻寬,一開始就足以限定網路最終的發展極限。

中國的頻率分配情況非常複雜,先不討論軍用與民用的頻率分配,也不考慮廣電和通信兩大系統的頻率之爭,僅在運營商內部,從被叫停但仍有運營的小靈通,到2G、3G和即將發牌的4G,頻率資源相當分散,優質頻率的爭奪更是激烈複雜。未來小靈通的頻率處置、F頻段的博弈等等問題,都將牽扯太多的利益矛盾,有可能曠日持久,影響4G局勢。

不過,就目前而言,4G尤其是TD-LTE已經獲得較多的頻率資源,這個問題雖然重要,但未必緊迫。

與之相比,另一個問題更加複雜,就是基站站址

最近,很多運營商人士最頭疼的問題是,經常有大量小區居民投訴手機信號差甚至沒有信號,但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另一些居民擔心輻射,拒絕在小區新建通信基站,甚至將現有基站強行拆除。

一個讓人笑不起來的段子是,幾年前,某地某運營商負責人「大幹快上」,超標建網,事後曾受到批評,但如今卻悄然變成了「英雄」,因為他當年提前圈下了大量的站址。

而在4G時代,這個問題將更加嚴重。就目前的頻率劃分來看,4G所使用的頻率,它的穿透性普遍弱於2G和3G,這意味著未來它需要更多的基站。

三家運營商都需要新建基站,但卻要面對基站輻射方面上越來越嚴重的「鄰避」傾向。這將會是中國所有運營商未來數年最艱難的考驗。

還有更多的問題。

比如運營商,在資金投入規模與技術過渡期的用戶體驗之間,應該如何實現平衡?混合組網的資金投入,在TD-LTE和FDD LTE之間又將如何分配?

又如政府,在發展自主標準TD-LTE與兼顧國際標準FDD LTE利益之間,應如何平衡?在扶持本地產業鏈廠商,與兼顧國際廠商利益之間平衡,又該如何平衡?

各種問題或考驗技術還有待博弈,其中千頭萬緒,還需要政府持續推動,運營商披荊前行,才能一一化解,讓中國真正進入4G時代。

4G尚未成功,發展仍須努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