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說來,電表,這個是用電單位與電力公司之間連接點的一個量測裝置。電力公司就是依據電表的數據來向各個用電單位收費。幾十年(應該說近百年)來,電表的變化很小,就是跑一個數字說明現在累計的用電度數是多少。
而智慧型電表則是利用了網路通訊做一個類似電力公司與家庭之間的閘門。就像是家裡利用 ADSL 或是 Cable 與電信公司或有線電視公司的連接點一樣。所不同的地方在於,數位電表傳送的是每個用電單位的用電資訊,而這個通訊很可能就借用 ADSL,TV Cable,甚至是即將要出現的 WiMAX 無線網路(這個或許有機會我也會提)。有這樣的通道代表的是雙向溝通,也就在傳送用電單位的用電量資訊的同時,電力公司也可以進一步與用電單位溝通,透過某種協定來控制每個用電單位的用電量。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說明:你家裡希望每天用電不要超過 100 元,但是你希望晚上 17:00 到隔天 10:00 一定要有電。那電力公司就可以幫你看,17:00 到 10:00 一定供電,但是假如超過預算,他隔天就幫你斷電到 17:00直到你平均的用電不超過 100 元為止。這個是很簡單的例子,複雜一點的,你可以設定優先度,甚至每小時的上限,或是其他的條件。(這些條件要實際運用之後會更豐富)。或許看起來沒甚麼,但是未來我們可能要用時間電價,也就是尖峰用電與離峰用電的價格會不一樣,那就會有更多的設定可以考慮了。
而回到我們的家庭節能系統的結合,我們假如可以排定每一個電器的用電優先序,甚至可以讓智慧型電表不要完全斷電,而只停止非絕對必要的電氣的運作以達到電費最佳化的地步都是可能的。由於電費最佳化其實約略等於用電最佳化(中間還是有一點差距,不過那個交給我們這些無聊的學術人士來吵就好了),用電最佳化其實就能源運用的最佳化。
而這個電表若是未來能與小型再生能源系統結合(例如小型風力發電機,熱對流發電機),整個的節能功效是非常可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