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PC技術、功效演化探析
郭長祐/DIGITIMES 2007/07/16
引言 :去年CeBIT展期間最受矚目的新產品:UMPC,其概念早在1989年就已經浮現,且在1996年後資訊業界眾多硬體業者,就已先後嘗試將其實現,過程中又融入了PDA、Tablet PC的精神元素,如此才成就了今日的UMPC……
眾人皆知的,超攜性個人電腦(Ultra 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是2006年CeBIT(德國漢諾威)國際電腦展中最受矚目的話題,一時之間大家都發出一個疑問:UMPC的體積只比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稍大一些,但卻具備與筆記型電腦(Notebook、Laptop)、平板電腦(Tablet PC)相同的功效,即是原有能在一般桌上型電腦(Desktop)上執行的軟體、應用程式,也通通可以在UMPC上使用,且為了推行UMPC, Microsoft還設計了相當聳動的行銷口號:Go Anywhere, Do Everything,意思即是UMPC可以讓人「原有在PC可以做的一切,現在到哪都可以做。」(附註1)
此外,許多人也發出了其他疑問,例如:Wintel要放棄PDA了嗎?否則為何要推出UMPC?還是UMPC只是原有推行不力的Tablet PC的再包裝、再修正?如此Tablet PC與UMPC間當如何定位呢?另外也有人懷疑UMPC是急就章、牽強在國際展前端出的產品,好讓已經不振一段時日的PC 產業能帶來一點士氣。還有,原本與微軟(Microsoft)一同於2002年力推Tablet PC的資訊大廠,如宏碁(acer)、惠普(HP)等,為何沒有在2006年支持UMPC,反而是華碩(ASUS)、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等業者投入,這也是另一個常見的疑問。
廣告
DIGITIMES Research
除了有諸多疑問外,也因為Microsoft的包裝行銷,使UMPC被認為是一項全新性的技術產物,然事實上卻不是如此,早在1995年甚至更早以前,具備UMPC概念的產品就已經問世。
因此,以下本文將針對UMPC的概念及技術進行一次更詳整的演化發展,期望讓讀者更清楚行銷煙霧下的真貌本質。
DOS時代就有UMPC的概念
老實說UMPC並沒有相當具體、明確的定義(附註2),若要說有,那麼最有可能的規範要求就是「尺寸」及「功效」。「尺寸」上必須在袖珍、迷你到只要一個手掌就能掌握,而不是像Tablet PC還需要用上手臂的支撐;而「功效」方面則必須一切比照於當時的PC。
如果是這樣要求,那麼早在1989年Poqet Computer公司就推出過一款Poqet PC,Poqet PC只有8.8 x 4.3 x 1英吋的大小,執行的作業系統為MS-DOS(1989年連Windows 3.0都尚未登場),除了Poqet PC外,知名的Atari公司也在1989年推出一台Atari Portfolio,Atari Portfolio的尺寸為7.5 x 4 x 1.25英吋,一樣是使用MS-DOS。
此外HP於1991年也推出HP 95LX,也是相近尺寸且能執行MS-DOS的掌上電腦,後續也有HP 100LX、HP 1000CX等機種,整個系列泛稱為HP 200LX,也都達到上述的UMP定義,只是當年並沒有UMPC這個名詞。
由於Poqet PC、Atari Portfolio的尺寸都比筆記型電腦更小,而筆記型電腦被稱為Laptop(膝上),所以這類型的電腦有時也被稱為Palmtop(掌上)。不過,要稍微注意的是,Microsoft在之後的1996年提出所謂的Handheld PC(簡稱:H/PC)(附註3),Handheld PC是使用Windows CE的嵌入式作業系統,而Windows CE不是當時PC的主要作業系統,至今都不是,所以Handheld PC不能算是Palmtop,也不能算是UMPC。
Windows時代也有UMPC的概念
Poqet PC、Atari Portfolio、HP 200LX等在當時並沒有造成太大的響應,然到了1996年日本東芝(Toshiba)推出了Libretto後情形為之改觀,Libretto(最早的型款稱為Libretto 20)僅有210 x 115 x 34公釐的大小,且能執行發表時間相去不遠的Windows 95作業系統,自此掀起了所謂的「Mini Notebook,迷你筆記型電腦」、「Subnotebook,次筆記型電腦」熱潮。
Toshiba Libretto 20引起了資訊業界爭相把筆記型電腦做到一個手掌就能移動、運用的尺寸,不過幾乎所有業者都失敗了,原因在於Libretto運用了當時極高的工藝技術才能成就,除了所有機件、電路都特別縮密設計外,還針對Libretto而開發出1.8英吋的硬碟(當年尚未把碟片直徑小於1.8英吋以下的硬碟稱為微型硬碟,僅以單純的「1.8英吋硬碟」來稱呼),在此之前硬碟多為3.5英吋、2.5英吋,因此硬碟產業也爭相投入1.8英吋硬碟的研發,不過同樣也都失敗。
雖然許多業者多半失敗,但Toshiba也未佔到太多便宜,Libretto雖然尺寸嬌小、功效強大,但昂貴的售價使其叫好不叫座,1999年時甚至停止發展新機種,一直到2005年才接續推出新機型,且從頭到尾也只有Toshiba持續研製量產1.8英吋硬碟。
既然Mini Notebook技術過高無法進入,如此也讓業者轉向另一種發展,即是超薄型筆記型電腦(Ultra-Slim Notebook),超薄機種於1998年開始出現,保留原有筆記型電腦的顯示器面積與鍵盤面積,好讓原有的人機操作習慣獲得最大的相容,但在厚度與重量上不斷縮密,如今超薄機種已相當成熟普遍。
Origami專案啟動、UPC發表
1996 年Toshiba Libretto登場,然後1996年∼1998年間其他業者嘗試推出與Libretto相仿的機種但未能成功,1998年後大多轉往發展超薄設計的筆記型電腦,此後有很長一段時日都沒有人再嘗試研製掌上型尺寸的PC,一直到2001年、2004年才又有新動靜。
一個是 2001年11月時,Microsoft宣佈與NS(National Semiconductor,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簡稱:國半)合作,合作開發一款掌上型體積的個人電腦,這項研發合作的專案代號叫Origami(日本摺紙術、摺紙手工藝品),也就是後來2006年於CeBIT展期間正式發表的UMPC。
另一個則是2004年 Microsoft與Transmeta(全美達)、OQO等公司合作,共同研發出所謂的UPC(Ultra-Personal Computer),UPC由OQO公司研製,尺寸僅4.9 x 3.4 x 0.9英吋,機內使用的是Transmeta的Crusoe處理器,執行的作業系統是Microsoft的Windows XP。
發展4年有餘的Origami專案
在這裡我們要特別瞭解一下正宗UMPC的研發專案:Origami。Origami從2001年11月專案啟動一直到2006年4月正式發表,歷時4年半左右的時間,為何Origami要研發如此久呢?關於此有2種推測,一是將x86架構縮密到掌上型尺寸真的相當困難,另一則是合作過程的曲折發展所致,畢竟 UPC幾乎與UMPC無異,且比UMPC早近2年登場。
為何說過程曲折,2001年11月Microsoft是與NS合作研發Origami,不過NS公司在2003年將整個Geode部門(或稱IA部門,資訊家電部門)售給AMD(超微),轉手之後AMD是否也一同接手Origami的發展並不得知。
但是,2006年CeBIT展中所發表的UMPC,其機內所用的CPU並不是Geode,很明顯這個合作軸線並沒有連續,Origami專案或許只徒留名稱,但實際的技術發展演進已歷經一場改變,不再是以Geode處理器為主,而是用其他的x86處理器來實現,如Intel(英特爾)、 Transmeta、VIA(威盛電子)等業者的x86相容處理器。
附帶一提的是,日本索尼(Sony)公司也在2006 年CeBIT期間發表了UX系列的超小型筆記型電腦,即VGN-UX50,後續也有VGN-UX80、90、180、280等不同型款,就尺寸與功效而言也都能稱為UMPC,也都是執行Windows XP作業系統,甚至在380之後的機種也執行Windows Vista。
然而,或許是因為Microsoft與Sony在經營立場上有某種程度的競爭,推測是Game Console(電視遊樂器)市場的競爭,因此Sony並未標榜自己的UX系列產品為UMPC,同時Microsoft在CeBIT盛會中所展示的是 Samsung、ASUS的UMPC,並沒有強調Sony的UMPC。
結論
最後相信許多人會關心UMPC的前景發展,UMPC有多大的機會能成為主流商品呢?關於筆者認為就過去的發展經驗看,UMPC成為主流的機會並不高,因為對 UMPC而言有3大空前挑戰:首先,Microsoft期望UMPC能儘速普及,所以要求UMPC的價位盡可能低,因此認為價位當低於500美元,不過這實是一大挑戰,現有筆記型電腦都已不易達到此一低價,何況是更縮密、精緻研製的產品?價位降低對硬體製造商的獲利也是一大損害,且以Toshiba Libretto為標竿來看,超小型筆記型電腦一直是高價、低量的發展,短時間不易發生大變革,就算台、韓硬體業者積極投入,變化雖可稍加速,但也不易立即扭轉。
其次,截至目前為止掌上型應用產品都是以專用功效為主的市場,幾乎沒有以泛用、通用為主的成功例子,即便是PDA 也已經到了成長瓶頸,如今的PDA幾乎都被做為導航用途,已經失去當初泛用的原意,而UMPC以保有PC的泛用特性為其訴求,因此無成功前例可循,加上專用掌上型應用幾乎都有專屬搭配的服務及內容,UMPC在這方面也完全缺乏,推展上就更難有助力。
其三,在UMPC之前Microsoft所力推的2個觸控、手寫硬體方案都發展不佳,2002年推出的Tablet PC至今都屬於小眾市場,而2003年推出的Smart Display更是在1年就告收場(宣佈停止後續研發),如今輪到UMPC可說是第3次推展。
凡此種種,都是UMPC自發表以來就一直面臨的挑戰,且經過1年(2006年4月∼2007年4月)的發展推行,上述的3項挑戰依舊存在,看來UMPC的主流之路仍有一段路要走。
附註1:這樣的行銷口號似乎稍有抄仿昇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於當(1995)年推行Java程式語言時所提出的口號:Write Once, Run Anywhere.,意思即是「程式設計師運用Java程式語言所傳寫出的程式,這樣的程式只要撰寫一次,之後拿到任何硬體機器上都可以立即、直接執行。」不過實際上Java程式語言也沒有真的完全做到「撰寫一次不再進行任何調修就能跨硬體平台執行」的能力,只是將調修心力降至很低。
附註2:Microsoft雖然只是提倡UMPC的概念,但同時也對UMPC訂立出幾項概要的硬體表現要求,這包括:1.價位必須在500美元∼700美元之間。2.電池使用時間必須在2.5小時∼8小時左右。要求雖概要,但就現階段來看這樣的要求並不容易達到,過去Microsoft也對Tablet Pc有最低電池使用時間的要求(必須3小時以上)。
附註3:Handheld PC的縮寫之所以不是HPC,是因為有一個更常見的用詞其縮寫是用HPC,即是所謂的高效能運算(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為了與之區別因此刻意寫成H/PC。同樣的,由於在Pocket PC之前PowerPC就經常縮寫成PPC,所以Pocket PC不縮寫成PPC,而是P/PC,也因為如此,有時人們也喜歡把Tablet PC所寫成T/PC,好與TPC標竿效能測試有所區別。
圖說:南韓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於2006年所推出的UMPC,型號叫「Q1」。(www.Microsoft.com)
圖說:今年COMPUTEX Taipei(台北國際電腦展)會場上Ruggedbook公司展示的一款UMPC:Semi-Rugged Ultra Moible PC 657。(攝影/劉家任)
圖說:在UMPC上使用Windows XP作業系統、IE 6.0瀏覽器所瀏覽的網頁效果。(www.juanignacioacosta.com)
- Jul 24 Tue 2007 09:13
UMPC技術、功效演化探析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