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引言:截至目前為止,UMPC在規格、功效、外型、價格等各方面都還有極大的發揮空間與想像力。但也因為空間的寬裕、彈性,使UMPC的規格設定與設計變的不易取捨,如何規劃與選擇也成為當今設計前的一項必要課題……

UMPC 在2006年4月的CeBIT展期間發表,當初只有南韓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台灣華碩電腦(ASUS)、大陸方正科技(FOUNDER)等3家業者呼應,而經過1年時間的觀察、觀望後,其他硬體業者也開始逐漸投入,包括台灣的明基(BenQ)、技嘉科技(Gigabyte)、宏達(HTC)、多普達(Dopod)、逸揚科技(Averatec),以及大陸的漢王(Hanwang)、日本的富士通(Fujitsu)、美國的Medion等,都是在這1年內(2006年4月∼2007年4月)才表態支持 UMPC。

早在2006年4月之前,美國OQO公司也早有UMPC概念的產品,同時2006年4月日本Sony也推出U系列的類似產品,另外也有專門從事UMPC的ODM業者,例如台灣的奐億科技(Amtek)就為多個國家的多家業者代工UMPC,包括美國 TableKiosk公司的eo v7100、agoPC公司的ago7、歐洲PacePlace公司的EasyBook P7、It’s the Label公司的Origami、澳洲Pioneer Computers公司的DreamBook UMPC 700、日本PBJ公司的Smart Caddie等,都是其代工的作品。

廣告
DIGITIMES Research

還有,今年6月的COMPUTEX展中,華碩也展出抗環境性的強固型UMPC,同時美國Black Diamond公司也有推出強固型的UMPC:SwitchBack PC。由此可知UMPC也不僅僅是概念性產品、消費性產品,而是已有能力進入工控環境應用的產品。

不僅如此,按理而言UMPC所用的作業系統一律是Windows XP,且從今而後的接替必是Windows Vista,但偏偏也有業者推行非Windows作業系統的UMPC,如大陸平治東方(Porient)的H9,就是用Linux作業系統的UMPC。

從上述種種發展可以看出:雖然UMPC尚未獲得一線資訊大廠(如:HP、Dell等)的支持,但一線之外的業者卻已經積極投入,且不僅是東亞、東南亞的硬體業者積極,包括歐美地區的二線硬體業者也一樣積極於UMPC。也因此開發、設計UMPC已成為手持式應用的另一股新趨勢。

不過,UMPC的本質為x86架構,要將原本筆記型電腦大小的x86個人電腦縮小到只比PDA稍大的尺寸,且電池使用必須達2、3小時之久,這對工程設計人員來說就是一項大挑戰,對此本文以下將對UMPC的規格與設計進行更多討論,以瞭解現有UMPC設計上可行與可用的各項選擇。

處理器、晶片組(含繪圖晶片)

關於UMPC所用的處理器,目前主要有4家業者的晶片可供選擇:AMD的Geode LX、Intel的Celeron M、VIA的C7-M、以及Transmeta的Crusoe等,不過美國Transmeta(全美達)公司的經營方式已經從Fabless(無晶圓廠業者)轉型成IP Provider(矽智財供應商),後續只針對少數主要客戶供應實際晶片(大多是日系筆記型電腦業者),因此實際來說只剩3家可選,即AMD、 Intel、VIA等。

事實上不單是選擇處理器,連帶也選擇了晶片組以及繪圖晶片,由於UMPC有體積上的限制,所以會優先考慮整合型晶片,即晶片組內已經包含了繪圖功效,同時也多半會放棄個別、獨立性設置的視訊記憶體(Frame Buffer),而選擇直接取用系統主記憶體中的部分記憶體空間來充當視訊記憶體,簡而言之就是採行一體性的記憶體架構(Unified Memory Architecture;UMA),另也有人稱為分享性的記憶體架構(Shared Memory Architecture;SMA)。

另外一個不建議考慮Transmeta的原因是:即便Transmeta能供應處理器,但也無法供應晶片組與繪圖晶片,相對的AMD、Intel、VIA都有辦法完整提供處理器、晶片組、繪圖晶片,特別是Transmeta過往的處理器多半搭配台灣宇力(ULi)的晶片組,而在美國NVIDIA公司收併宇力後,似乎也沒有與Transmeta共推UMPC的想法。

當然,倘若有晶片設計業者期望自行設計、開發UMPC用的SoC (系統單晶片),那麼Transmeta就會成為最合適的方案,因為Transmeta提供矽智財的授權,相對的AMD、Intel、VIA都已供應現成晶片為主,AMD雖有授權過x86相關的矽智財,但也僅供學術研究為主,並沒有商業性授權。

此外往未來看,AMD、Intel、VIA等3家業者都有持續發展UMPC用晶片的構想,然晶片的競賽將在於4點:效能(包含運算效能與繪圖效能)、整合度、功耗用電、價格,3家業者只要在這4點取向要求中,任取得1點或2點以上的優勢,就有機會在UMPC市場中立足。

顯示器

現在UMPC的顯示器多半是7英吋,過去在各種尺寸面板中曾經是每吋單位成本最低的一款,不過這種情形已經改觀,無論是可攜式媒體播放器(Portable Media Player;PMP)、今年COMPUTEX展中大放異彩的數位相框(Digital Frame)、還是本文的主軸超可攜個人電腦(Ultra 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都增加了對7英吋液晶面板的需要性,使7英吋面板開始有缺貨、漲價的趨勢。

既然如此,對於 UMPC的設計者而言,可能要考慮比較小吋數的液晶面板,例如南韓的Raon Digital公司的Vega(UMPC)就只使用4.3英吋的液晶顯示器,長寬解析度為800 x 480;另外Raon Digital的Everum(UMPC)更是只有4.8英吋。

同樣的,美國OQO公司的OQO Model 2(UMPC)也是使用低於7英吋的5英吋面板,美國Medion公司的MD RIM 1000(UMPC)已經是使用Windows Vista作業系統,但顯示器吋數也是使用低於7英吋的6.5英吋,包括台灣技嘉科技(Gigabyte)的U60(UMPC)也是用6.5英吋。

舉以上的例子即是:UMPC不一定要照Microsoft最初所提的畫面吋數,特別是某些特定吋數的單位成本偏高時,其實也可考慮吋數較低的規則。當然,至此各位可能有另一個疑問:為何大家都要做到7英吋?為何不往更大吋數想,例如8英吋,或者是其他更大的吋數,更大吋數若沒有供貨吃緊的情況,其單位面積的價格應當好於需求正熱的7英吋,如此也是可行的考慮不是?

關於此問題其實牽涉到權衡取捨的問題,在7英吋左右的液晶面板上,可以使用白光LED(並搭配導光板)來做為液晶背光(Backlight)源,但在7英吋以上的液晶面板上,由於面積過大,若持續要用白光LED做為背光,則無法只使用導光板,因而在光均性方面的設計需要耗上更多的心力,甚至是使用傳統CCFL比較合算。

正因為如此,若以善用白光LED背光技術為前提,那麼能使用的最大吋數就在7英吋左右,包括OLPC的7.5英吋面板也是用12顆白光LED來構成背光源。當然白光 LED的技術仍在進步中,未來也不排除8英吋的液晶面板也可採行白光LED背光,但現階段7英吋是個指標,這也是為何現在可攜式媒體播放器、數位相框都傾向使用最高不過7英吋的主因。

至於白光LED背光(以下簡稱:WLED)有何優點?關於此也不用贅述,簡單而言是:驅動電路比CCFL簡單、WLED採固態發光比CCFL的氣態發光更為抗震、光亮度及飽和性優於CCFL、WLED不像CCFL帶有汞(水銀)成份,合乎環保。

輸入裝置

最後來談UMPC的輸入設計,或可說是人機互動介面的設計,這包括「指向」與「輸入」兩部分,指向上使用觸控面板,不過礙於成本不會使用上平板電腦所用的磁性觸控,另外若考慮到未來能像Apple iPhone一樣具備Multi-Touch(同時多點觸控)之類的親合技術,則建議採行電容式感測(capacitive sensing)的觸控。當然Apple iPhone機內也具有加速度感測器,能感應iPhone在實體空間中的方位進而對應改變畫面方位,這個設計也一樣可用於UMPC內,或者是其它的手持應用設計中。

至於輸入方面,除了手寫輸入外許多使用者仍然期望使用鍵盤,如此該如何提供鍵盤呢?最簡單也最省成本的作法,是使用Microsoft針對UMPC所設計的軟體:DialKeys。DialKeys直接在觸控畫面上,形成兩個扇形排列的鍵盤按鈕,以方便UMPC的使用者輸入。

如果不想用軟體手法模擬成的鍵盤,也可以在UMPC上設置實體按鍵,不過UMPC體積已很有限,如何安排就成為一項設計哲學。有人用掀蓋方式,有人提供滑蓋(如Sony的UX系列)、有人則提供旋蓋(如Intel展示的Handtop),有的就直接將按鍵設置在外觀的兩側(如Pepper Computer公司的Pepper Pad),甚至有折疊鍵盤的想法,或者軟硬手法都不提供,而改成用USB埠或其他I/O埠的方式提供外接硬體鍵盤(成為選配)。

至此很明顯的,UMPC的設計仍有許多的想像與發揮空間,UMPC尚未像其它的PC產品已經走入高度公板(單板、制式)化的設計,如此不僅將高度考驗工程師的設計功力、同時也考驗其想像力。



圖說:日本PBJ公司的UMPC:Smart Caddie是台灣Amtek公司代工研製的,使用的處理器為VIA C7-M ULV(Ultra Low Voltage,超低電壓),工作頻率1GHz。(攝影/劉家任)



圖說:2007年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Taipei)中,展二館華碩電腦(ASUS)攤位就展示強固性設計的UMPC,該款UMPC使用7英吋顯示器、LED背光、VIA C7-M ULV處理器(工作頻率1GHz),電池可使用超過6小時。(攝影/郭長祐)



圖說:早在2006年4月UMPC未發表前,Intel公司就在2005年秋季的IDF(Intel Developer Forum,英特爾開發者論壇)上發表了Handtop,圖中這一款Handtop採行獨特的旋蓋式設計,實體性的按鍵鍵盤就隱藏在旋蓋中。(攝影/郭長祐)



圖說:Microsoft設計的鍵盤模擬軟體DialKeys,在UMPC畫面上顯示左右2個扇形排列的按鈕,此種設計相當合乎使用者輸入上的人體工學需求。(www.pressebox.de)



圖說:Pepper Computer公司的UMPC:Pepper Pad直接將按鍵設置在外觀的兩側,此種設計與黑莓機(BlackBerry)頗類似。而Pepper Pad所用的作業系統,不是Windows XP或Windows Vista,而是Linux(核心2.6版)。(www.shinyplastic.com)

電子時報 郭長祐/DIGITIMES 2007/07/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馬堤 的頭像
    馬堤

    馬堤的剪報筆記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