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活用專利組合與加值,為企業智慧資本增值,創造倍數成長



「台灣廠商專利困境在『懂申請,卻不懂發揮』。其實,懂得策略才能最大化專利的價值。」王本耀 / 工研院產技轉中心主任

邁向知識經濟的時代,台灣產業普遍認知研發的重要性,然而,辛苦研發的成果若不能善加保護,心血恐將白費。而專利工程師、智財鑑價師等,就是公司的「智慧理財師」,他們以專利保護辛苦研發的成果,甚至透過不同的組合與加值策略發揮更高的價值。在企業專利戰的「攻」與「守」之間,發揮最大效益。

工研院技術移轉與加值中心主任王本耀表示,台灣廠商都已深具專利的概念,不過,雖然每年花費新台幣五、六百億元台幣申請專利,但卻還得支付國外每年一千五百億元台幣的權利金。箇中問題就在於策略運用。台灣廠商「懂申請,卻不懂發揮」。其實,懂得策略,透過專利的佈局、授權、讓與、聯盟及交易等,才能最大化專利的價值。

要懂理工也要瞭解法律 跨領域人才難求

智慧財產重要,但人才難求。王本耀表示,這類「智慧理財師」既要懂理工又要瞭解法律,要找這種跨領域人才並不容易。在美國,學校教育可以跨科系,唸理工的學生可以在業界累積一段實務經歷後,再返回學校就讀三年制的JD(Juris Doctor)學位課程。再經過律師資格考試,取得專利律師資格。

不過,台灣的學制不同,理工背景畢業生要再唸法律必須考大學接受四年教育,雖然有些學校開辦科技專利法的碩士學程,但畢竟升學窄門不易。而工研院早期派出不少人前往美國學習專利相關領域,就是希望彌補這個差距。

另外,王本耀說,制度也是一大問題。在國外,智財部門多屬總經理室的層級,但在台灣卻多依附於法律部門之下,權責有限,相關規劃與政策制定當然也受限。其實,不論是消極的防禦或積極的侵權主張,智財要能靈活運用,透過組合與加值策略,才能增加談判籌碼,有效進行侵權攻擊或防禦運用,最大化技術研發的價值,建立市場行銷優勢,甚至開創新商機、新事業。

從大環境來看,過去專利代理人是採換照方式取得資格,不少是從會計師技師或律師換照,不過,今年年初通過「專利師法」,未來專利師取得資格必須通過正式國家考試並領有證書,且必須完成職前訓練。在法律保障下,對於相關從業人員也增加誘因從事此職涯。

專利改變市場競爭 靈活運用創造新商機

王本耀指出,鴻海能夠連續三、四年來每年營業額成長三成以上,靠的就是併購擁有技術與專利的公司,如此不僅可以快速進入新的事業領域,還可有效扼阻競爭對手的攻勢。專利不僅對大公司重要,對小公司而言,即使自己的專利在當下並無作用,但若販售或授權專利也能成為極大的商機。

王本耀說,因為有了專利保護,美國的產業型也跟著轉變。例如美商德州儀器公司、或是手機晶片設計公司QUALCOMM,就是只負責研發設計,取得智財權後授權,將製造的部分委外完成。至於IBM,甚至連PC部門都捨棄不要,只專心經營服務的區塊。IBM一年的授權金收入高達10億美元以上,甚至還針對不同企業,推出「專利組合」,運用相當靈活。

只懂申請專利,但不懂運用發揮,無法為企業帶來最大效益。「智慧理財師」以靈活的手法,透過加值與組合,不僅保護辛苦研發的成果,更為企業創造最大的綜效。

◎智慧理財師 是什麼?!



撰文/田文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