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通訊基礎建設應為「拼經濟」重點
台灣國際評比指標落後 亟待迎頭趕上

選舉結束,二次經發會籌備中,政界與媒體的焦點終於轉回到與國計民生更為攸關的「拼經濟」上頭。之於「拼經濟」,雖絕大多數人所關注的是在兩岸政策的調整上,但電子時報秉持一貫的訴求,希望於此再次呼籲,打造領先全球的資通訊基礎建設,應視為是台灣經濟與產業發展策略的重中之重,且相較於變數仍多的兩岸關係,這將是完全可「操之在我」的策略作為。

猶記2004年4月12日阿扁總統與青年學生會面,談及ADSL資費議題,引發一陣各界對中華電信ADSL資費及寬頻自由化的熱烈探討,電子時報曾於2004年6月14日∼6月23日刊載一系列文章體檢台灣寬頻競爭力,提出儘速打造更好的寬頻環境的呼籲,引起極大的迴響。

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委員名單出爐,即將掛牌運作,而政府籌備二次經發會的當前,電子時報希望再次拋磚引玉來檢視台灣的電信環境,此次我們以國外相關數據,以及台灣從事資通訊應用指標調查多年的資策會電子商務研究所創新資訊應用研究中心應用FIND 研究群(ACI-IDEA FIND)的調查結果為基礎,除針對2004年迄今台灣寬頻競爭力發展,是否已有所改善加以檢視外,更將分析範疇擴及行動通訊及無線領域。

本系列將以客觀的指標數據為佐證,區分為導論篇、價格與頻寬篇、行動加值服務篇、產業結構篇、WiMAX篇與建言篇,針對台灣寬頻、行動與無線競爭力進行檢視,並分析台灣在各項重要指標相對於亞洲主要先進國家的表現,進而探討台灣進步或落後的原因,期能藉此檢視結果供各界對話,期能激盪出促進台灣通訊環境/通訊產業乃至整體經濟/產業發展的可行方向。

在進行後續分析前,本篇【導論篇】將根據各項國際評比的數據來檢視台灣寬頻、行動與無線競爭力,綜觀國際評比機構衡量寬頻、行動與無線競爭力的指標後,我們歸納為費用可負擔性、普及率與應用深度,以及基礎建設3大類。

一、費用可負擔性

根據國際電信組織(ITU)最新的評比報告顯示,2004年台灣平均每100kbit/s的寬頻服務費用,佔平均每人每月國民所得的比例為0.04%,落後於日本(<0.01%)、南韓(0.02%);而台灣手機族在尖峰時間使用行動電話每分鐘要花0.17美元,比大陸(0.07美元)、香港(0.04美元)貴得多。此外,台灣手機族發送1則文字簡訊(SMS)的費用平均為0.07美元,亦遠較大陸和菲律賓(皆為0.02美元)來得昂貴。

上述數字顯示,相較於亞洲鄰國,台灣消費者必須支付更高的代價,才能使用各項寬頻與行動服務的費用,過高的價格門檻直接影響消費者使用意願,長期而言對通訊加值服務的擴散普及相當不利。舉寬頻費用而言,2004年中華電信曾在媒體輿論壓力下進行一波降價行動,然而2005迄今卻未見有任何大幅降價回饋消費者的方案,反觀鄰國電信業者卻紛紛積極採取低價市場滲透的策略,以致於台灣寬頻與行動服務的價格競爭力始終不如鄰近國家。(我們將於「價格與頻寬篇」中進一步分析此議題)

二、普及率和應用深度

在Point-topic最新的研究報告中,2005年第二季台灣家庭寬頻滲透率以57%居全球第四名,亦即每百戶家庭約有57戶寬頻上網,儘管排名不差,但與第一名的南韓(82%)和第二名的香港(74%)相較仍有明顯落差。

另一方面,台灣行動電話滲透率雖居世界領先,然據資策會ACI-IDEA-FIND調查,台灣行動上網普及率卻僅有8%,顯示多數人僅是拿手機撥接電話,對於行動數據服務卻敬而遠之。該調查發現,台灣消費者1個月僅花21分鐘使用行動網路服務(包括SMS、MMS、圖鈴下載、新聞氣象、股票交易……等「非語音」的行動加值服務),落後於日本(34分鐘)、香港(29分鐘)和南韓(22分鐘);不僅如此,台灣消費者在行動網路服務的支出(新台幣169元)也遠遠少於日本(約當新台幣672元)、南韓(約當新台幣302元)和香港(約當新台幣204元),顯示台灣在各項通訊加值服務的應用深度實嫌不足。

服務價格太高、連線品質有待加強、缺乏打動人心的應用服務,是消費者對行動數據服務裹足不前的主要因素。但若更深一層來看,行動電話系統業者的經營心態,或許才是數據服務能否蓬勃發展的主要關鍵。近年語音服務佔台灣系統業者絕大部分的營收比率,亦為其帶來豐厚的利潤,以致於系統業者並無衝刺行動數據服務的迫切壓力。反觀日韓的系統業者在前幾年,就開始面臨語音服務微利化的難題,而加快腳步開發各種行動電話創新應用,近年已然成為全球的領導者,並據此跨入國際市場。若此情勢再不改變,台灣將只能成為日韓創新應用服務的進口國,而無力將台灣通訊加值服務的觸角延伸到其他國家。

三、基礎建設

在最新的世界經濟論壇(WEF)的網路準備度(NRI)評比中,台灣的排名居全球第15名,成績尚可,然而台灣在基礎建設子項構面的排名卻落居第37名,乃台灣表現相對最差的項目。事實上,台灣無論在電話、電視、網路的涵蓋率,皆可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提並論,惟市場競爭度不足乃是最大問題,關鍵的最後一哩網路資源掌握在中華電信手上,市場上缺乏公平的遊戲規則可供業者遵循,以致於寬頻服務市場競爭看似激烈,但中華電信仍居於絕對主導者的角色。過去民營固網和 ISP業者積極透過各種管道,要求中華電信降低最後一哩頻寬費用,但成效僅是差強人意。在中華電信順利民營化後,政府相對更缺乏有效的政策工具去改變此態勢。

目前電信業者所宣稱DSL服務頻寬速度,往往與消費者實際連網的頻寬速度差距頗大,而民眾未來對頻寬的需求將越來越高,即便採最新的ADSL技術版本,可支援的頻寬仍有其極限,唯有儘速邁入高速寬頻FTTx或無線寬頻,方可建立更多的最後一哩選擇,並提供消費者更優質的寬頻連網服務。

猶記2004年行政院與中華電信相繼做出推動FTTx的承諾,如今卻是無聲無息。另一方面,2005年8月台灣固網、新世紀資通、亞太固網寬頻3家民營固網業者宣佈,合作進行WiMAX區域性場測計畫,期望以WiMAX作為最後一哩解決方案,是否能走上大規模佈建繼而成功爭取到用戶仍有待觀察。這些更具前瞻性的通訊基礎建設,將有助於塑造更優質的市場環境,促使台灣加速朝向資訊化社會演化,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如何能促使其儘速到位,並真正滲透入民眾的日常生活,應是我們在努力「拼經濟」時持續關注並促使其實現的重點所在。

(DigiTimes Research企劃) 2005/12/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馬堤 的頭像
    馬堤

    馬堤的剪報筆記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