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好萊塢知名電影製片公司米高梅(MGM)因本身財務狀況不佳而求售,在2004年9月中旬,以Sony為首結合Comcast等公司的集團,打敗Time Warner,購併這家以獅子頭為品牌logo的電影公司的所有權。參與此標案的雙方,無論是Sony這方的Comcast或未得標的Time Warner,均為美國前兩大有線電視業者,反應兩大有線電視業者對於併購米高梅(MGM)有其策略考量。而歷經此次購併後亦將對美國有線電視業者產業版圖帶來新衝擊。
好萊塢知名電影製片公司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 MGM)因無法負擔高達20億美元的負債而求售。
2004年中旬以Sony為首的集團,成員包括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Texas Pacific Group、DLJ Merchant Banking Partners三家私人投資公司以及北美最大的Cable業者Comcast,向MGM提出收購金額,並與美國知名娛樂事業集團Time Warner在購併價格上一番較量後,由Sony以49.3億美元得標,包括以29.3億美元現金收購米高梅股票與承接米高梅20億美元負債。
2005年中後,MGM以及旗下的United Artists與Orion Pictures兩家子製片公司,將正式納入Sony集團,成為該集團除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與Columbia TriStar Motion Picture Group外第三個電影製片公司集團。
美國的Video Content可概分為由好萊塢各製片公司發表之Movie Content以及各大小媒體公司旗下的TV Content兩大部分,前者可透過電影院、DVD以及授權Cable與衛星頻道播放電影,而後者藉由授權各地的有線電視服務業者或稱為多重系統業者 (Multiple Systems Operator, MSO)以及衛星廣播業者(Direct Broadcast Satellite, DBS)傳送新聞、影集與體育等內容。電影可透過多種銷售方式產生多次的營收,而電視頻道也因全球Cable與衛星電視的普及,使業者以授權費與廣告收入賺取利潤。
然隨著近來電影與電視製作成本快速增加,提高了資金門檻,導致Video Content製作日益集中在大集團,進而形成如Disney、Time Warner、Viacom、Liberty media等媒體巨擘。
以目前美國全國性Cable頻道以及好萊塢的電影公司來看,全美前20個最多用戶收看的節目,有15個節目均由3家大型媒體集團完全或部分擁有,而這3家公司並同時擁有6家以上知名好萊塢電影製片公司,若再加上News Corporations、Sony與Vivendi Universal等三個大型媒體業者的電影製片公司,則幾乎囊括好萊塢7成以上片源,而Sony此次購併MGM,將導致content更加集中化。
頻道數位化後內容是王 電視業者往內容領域整合
美國付費電視市場中,多頻道節目商(Multichannel Video Program Distributor, MVPD)主要有Cable與DBS兩大業者,2004年第2季Cable業者共有7,110萬用戶,DBS業者則有2,280萬戶,雖Cable用戶大幅領先,但DBS因可提供200~300個數位頻道並搭配較低的服務費,有線電視業者面臨頻道數屈居下風之困境,並造成大量Cable的付費電視用戶流失。
此情勢隨著美國類比頻道將由FCC於2006年後開始回收並由數位頻道取代而有所改變,以頻帶容量來看,因為1個數位頻道僅需2MHz的頻寬,較原類比頻道少1/3,再加上原來即為數位頻道保留之頻帶,共有540MHz以上,所以未來一條Cable頻帶最多可容納超過250個數位頻道。
因Cable數位化,將大幅提高Cable之頻道數目,有線電視業者一方面亟需大量內容填補頻道;二方面可針對特定的地區或群體設計節目維繫客戶忠誠度。
所以在Content is the King的情勢之下,北美大型有線電視業者積極跨足Content領域,如Comcast、Cox、Cablevision甚至已擁有諸多Content的Time Warner,已一方面開始向大小型媒體公司尋求視訊頻道購併或合作的機會,藉由這些知名Content繁衍出更多家族品牌頻道;另一方面則自行製作全國或地區型的電視節目。
目前Comcast、Time Warner、Cox、Cablevision四家大型有線電視業者已擁有的全國或地方型的節目已超過55個,並持續增加中。有線電視業者在掌握content後,除可與DBS業者競爭外,並可為公司帶來授權金與廣告營收。
VOD服務造成寡佔效應 衝擊有線電視產業供應鏈
由於Cable頻道數位化以及寬頻網路的普及,使得有線電視業者的Video服務,出現新的VOD服務型態。
北美有線電視業者於2002年陸續試行隨選視訊(Video On Demand)服務,讓寬頻用戶透過電視螢幕的選單,安排屬於自己的Video節目表。由於VOD服務具高度的收視自主特色,北美Cable VOD用戶從2002年後已隨著有線電視業者 Digital Video用戶的快速增加而成長。
2004年Q2北美前5大有線電視業者(Comcast、Time Warner、Cox、Charter、Cablevision)已有1,900萬Digital Cable用戶,其中超過1/4的用戶使用VOD服務。
目前VOD 服務的眾多內容內容中,最能吸引用戶並為有線電視業者創造最多利潤的是好萊塢的強檔電影。2004年北美有線電視業者的VOD服務,收看一部電影的服務費約在3.95~9.95美元之間,以2004年DVD租借市場預估超過45億美元的市場規模,VOD服務將使有線電視業者得以搶攻此市場。
另外,因VOD的收入採內容提供者(Content Provider)、內容整合者(Content Aggregator)與服務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三方拆帳,比例約為50:25:25,大型有線電視業者於是藉由購併Movie Content的機會,可將VOD服務的多數收入據為己有。
所以當MGM 發佈尋求買家的消息後,Time Warner與Comcast兩大有線電視業者,基於增加本身VOD內容與收入考量下,均直接或間接參與了這項購併案,而也因為Sony這方的得標,讓有線電視業者往上游Movie Content整合開了首例。除此之外,Comcast並藉由這項購併案,取得Sony旗下各電影製片公司生產電影之VOD播放權,總共等於增加了 8,000片的VOD片源,除鞏固了本身VOD服務片源的質與量外,並可藉此維繫Video用戶的忠誠度並增加Video的營收。
由於美國大型有線電視業者,以垂直整合方式,進一步掌握了Movie與TV Content,確保了VOD服務價格與來源之的優勢,這個舉動將造成美國中小型有線電視業者面對新的挑戰,除了VOD採購成本相對增加外,更多了取得片源上較為劣勢的問題。
因此在新的VOD服務潮流下,這些中小型有線電視業者將可能失去更多Digital Cable用戶,進而導致整個北美有線電視業者產業板塊可能出現變動。
由於Video服務使大型有線電視業者往Movie與TV Content進行上游垂直整合,形成除各大型媒體公司外的另一股寡占力量,這樣的衝擊不只是針對內容業者與有線電視業者,還包括內容整合業者(Content Aggregator)以及零售Video服務業者。
由於大型有線電視業者同時掌握內容與播放通路形成垂直整合,將壓縮了內容整合業者空間,其次針對部分電影在下院線後採取獨家首播或延後授權內容給其他內容整合業者的策略,達到部份內容壟斷目的,造成少數內容整合業者可能因無法提供具時效性或吸引力的Video Content而遭到淘汰,皆使內容整合業者的生存空間被壓縮。
另外由於VOD服務讓用戶有自選時段以及付款便利特性,預料未來將減少多數用戶向零售內容業者租賃或購買Movie Video的次數,此VOD服務的逐漸普及也將同時擠壓零售DVD與錄影帶租售的市場空間。
引爆VOD服務戰
美國DBS業者擁有比Cable更多的頻道,以提供該用戶更豐富的內容,是服務價格外有線電視業者 Basic Cable用戶流失的主因,在Cable頻道數位化後,有線電視業者可推出更多的數位頻道以及VOD服務來留住客戶並增加獲利,有線電視業者已將重心轉往經營Digital Cable。
由於Cable 新技術與新服務將引導下一世代整個Video產業的變化,其中一個重要關鍵是內容的取得,於是大型有線電視業者在增加頻道與鞏固VOD片源的需求下,尋求與內容業者在TV與Movie內容的合作或購併機會,加上大型媒體公司也看出頻道數位化後掌握內容的重要性,於是導致Video上游內容垂直整合並形成寡占。
在垂直整合與寡占力量的驅動下,對於中游的內容整合業者(Content Aggregator)與Video Rental業者也因為內容寡占與VOD服務而出現變化。
預料在2005年中開始,由於VOD服務將更加成熟,Comcast這個北美Cable之王將帶著米高梅(MGM)這隻Content的猛獅,與同樣也擁有豐富的TV與Movie Content實力的Time Warner,北美這2大有線電視業者,將帶頭引爆VOD服務熱戰。
(作者目前任職於資策會MIC)
- Dec 25 Sat 2004 11:39
因應2006年數位頻道開播 美有線電視業者跨足內容領域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