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詹文男
4G業者競標,昨天進入競標前資格審查的「面試」階段,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出了很多「考題」,要求業者回答,除了財務規畫、硬體如何建設,也問這些業者未來打算提供怎樣的服務。
在想像各大業者如何努力作答時,其實,我們應該好好問問政府這一題:除了業者提供的商業服務,我們未來的「4G生活」可以如何和過去不同?未來該怎麼利用長期演進技術(LTE)網路,推動整體產業與公共服務的發展?
各先進國家在積極建設4G LTE基礎設備的同時,其實都已針對利用LTE網路,提出不同面向具體、整體的政策規畫,都是我們可以參考的對象。
美國提出,要利用LTE網路防災。2012年美國商務部國家通訊與資訊管理局(NTIA)經法案授權成立「FirstNet」,監管建置全境LTE寬頻網路,獲准投入金額超過70億美元,若再加上未來服務之公共安全相關人員、車輛及設備所需,需求將更龐大。
日本則提出,要將物聯網技術、自動語音翻譯服務(含同步翻譯,並支援多國語言等翻譯服務)、超高精細影像服務、3D影像技術服務及家用連網機器人支援等五大項,列為LTE時代的發展重點,期望帶動精密型產業進一步的發展。
南韓則訴求提升知識型產業的競爭力,以誤差5公尺內的適地性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虛擬實境、Knowledge Store服務及全息影像服務為發展重點。舉例而言,南韓業者將結合擴增實境、全息影像技術及感測器技術,在2018年平昌冬季奧運會上,提供選手場地的模擬體驗服務。
歐盟則認為,LTE規劃應考量未來通信服務的三個特性:包括大量的機器設備間通信、具高度可信賴的網路,以及需緊密合作的異質性網路等。同時,歐盟以民生為出發點,加強相關服務的研發,目前著重於網路金融、線上學習及遠距醫療等三大方向,希望藉此實現優質的寬頻網路社會。
我認為,這些規畫有許多可以參考的例子。例如,台灣也是一個天災頻傳的地區,應可參考美國的作法,以4G技術投入救災網的建置,提供救災人員穩定及高速的通訊服務,並進行4G行動裝置應用在公共安全上的技術研發,使救災通訊可在基地台無電力供應時,仍可藉由行動裝置間自我組織而形成網路,讓災害發生時通訊能暢通,提升救災效率。
又例如,軟性經濟創意是台灣產業未來發展的主軸,也應該規劃如何利用較快的網路,加速觀光或文創產業與行動寬頻服務的結合。
此外,我們也可以推展虛擬或擴增實境服務,使4G通訊與台灣著名地標或史蹟結合,國外遊客造訪景點時可以「由今窺古」,賦予旅客對景點的深度體驗,形成國外旅客願意再次探索台灣的正向循環。
我們目前還不能預期未來提供4G服務的主要業者是誰,但可以預期的是,未來行動應用將不僅止於「訊息」的傳送,而會提升到「感受」的傳達,因此行動服務應改變思維,從民眾的感受面去加值。如此一來,台灣才有機會進入真正有感的行動生活新時代。 (本文由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長詹文男口述,記者黃國蓉整理)
【2013/08/13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