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長期被消費者所詬病的寬頻網路速度及價格,這幾天又再生波瀾。各界紛紛把矛頭指向島內市場龍頭“中華電信”。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中 華電信”以加大投資、資費打折等方式回應。不過一味要求“中華電信”,卻不是這個問題的正解;落實市場競爭,加上臺灣通傳會積極介入,才是不二法門。

  社論摘編如下:

  長期被消費者所詬病的寬頻網路速度及價格,這幾天又再生波瀾。各界紛紛把矛頭指向島內市場龍頭“中華電信”,認為其投資不足、收費過高,又壟斷最後一哩等瓶頸,是臺灣寬頻發展落後的主因。面對千夫所指,“中華電信”也以加大投資、資費打折等方式回應。加速寬頻建設,是一個大家具有高度共識的方向,不過一味要求“中華電信”,卻不是這個問題的正解;落實市場競爭,加上臺灣通傳會積極介入,才是不二法門。  

  寬頻服務早已是臺灣民眾生活的一部份;全島780萬家戶中,有530余萬戶已經使用寬頻。而隨著iPhone、iPad與HTC等智慧型移動上網設備的普及,使用3G移動寬頻上網的消費者,保守估計超過300萬人。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更指出,寬頻普及率每提高10%,可增加 GDP1.12%。由此可知小至個人、大至全島,有線及移動寬頻網路都是很關鍵的基礎建設。  

  隨著寬頻科技的進展,連網速度也不斷提升。目前臺灣家用主流寬頻速度是10Mbps。在網路世界迅速從靜態文字朝向以多媒體影音為主的此刻,這個速度已經無法滿足需求,世界各國也紛紛朝向超高速寬頻網路發展。臺灣最高行政主管部門去年所核定的“數位匯流發展方案”中,提出2015年時80%的家 戶可使用100Mbps 寬頻的目標,正是國際間對下世代寬頻網路的基本定義。而移動寬頻速度部分,也將由目前的3Mbps往21邁進。  

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幾個關鍵作為。在有線網路部分,由於目前的寬頻服務主要還是以傳統電話線傳輸,因此連網速度有其上限;必須將線路更換成光纖,才有可能達到100Mbps以上的境界。而移動寬頻則需要更密集的基地臺,以及更新的傳輸設備。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與時間投入,才會看到效果。同時,各界更期待在光速時代,使用率既會擴增,價格便也必須親民。

回到各界所撻伐的速度及價格問題上,也需要分為有線及無線寬頻兩方面來檢討。首先在解決有線寬頻速度不夠快、價格不夠低的問題上,“中華電信”作為 固網寬頻市佔率超過8成的獨大龍頭,自不免要負起最大責任。但是作為一個上市公司,“中華電信”追求投資力道與報酬率之間的平衡,亦為常理。更重要的是, 若“中華電信”加速建設又降價親民,看似消費者勝利,但“中華電信”在贏得社會掌聲的同時,亦可反手壓縮其餘新進固網業者的空間,鞏固其獨大地位於不墜。 換句話説,在欠缺競爭的情形下,“中華電信”一家勇往直前,對長期寬頻建設絕非健康發展。  

  解決之方,在於透過臺當局介入,一方面強制要求“中華電信”開放因光纖化而騰出的管道與機房空間,讓各家固網業者進入鋪設自有網路,他方面加速 有線電視網路的數位化及寬頻化,進而創造出競爭性寬頻市場,才是速度升級、價格下降的保證,也才符合固網自由化共同建設的初衷。  

  最後關於行動寬頻建設上,首先必須解決的,就是基地臺這個老問題。基地臺密度與無線連網速度成正比;因此,若無法解決基地臺建設的困難,無異於緣木求魚。其次,臺灣通傳會應檢討行動寬頻的最低服務品質保證制度,確保消費者付寬頻費用,就能使用寬頻速度。這也涉及未來引進分級付費、分級保證的機 制。這些是“中華電信”與其他業者都需要共同努力者。但行動寬頻也有一個競爭問題,就是各家行動業者從基地臺到總機房之間所使用的固網光纖,都是向“中華 電信”租用,而其租金一直居高不下,也需要臺灣通傳會的及時介入,以維護行動寬頻的公平競爭。

資料來源:台灣網

http://big51.chinataiwan.org/plzhx/hxshp/whshh/201107/t20110725_1934278_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馬堤 的頭像
    馬堤

    馬堤的剪報筆記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