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能否由PC走向手機及電視

成立於2005年2月的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是由原在Paypal任職的Chad Hurley、陳士駿(Steve Chen)與Jawed Karim所創辦,創業初衷為方便與朋友們分享錄影影片。

據最新統計,YouTube每日有1億部影片被觀賞,且每分鐘就有6小時的影片內容被上傳。在成立短短15個月後,已超越Google Video、MSN Video等競爭對手,成為有史以來最多人瀏覽的網站。

YouTube 的網路效應與影響力,讓全球網路巨人Google亦不敢等閒視之,加上看好網路影片未來發展,故於2006年10月9日以16.5億美元收購。至此, YouTube除寫下網路產業的一頁傳奇外,在資源不虞匱乏下,事業發展亦邁入新的階段。YouTube的下一步怎麼走,是全球相關業者的注目焦點。

快速竄紅的關鍵

YouTube 可讓使用者將儲存於電腦內大小不超過100M、時間長度不超過10分鐘的影片上傳,並轉檔成Flash player支援的播放格式flv,以供瀏覽。而上傳者除可輸入影片標題、內容說明與關鍵字(Tag)外,瀏覽者也可作評分與評論。這種設計,除可加強上傳者與瀏覽者間的互動,也豐富影片的附加說明資訊,降低因龐大的檔案數目對瀏覽者搜尋資訊的不便利性。

YouTube並提供每段影片一段 javascript代碼,可讓其他網站混搭(Mashup),亦即在網站程式中,寫入YouTube提供每部影片的javascript代碼,瀏覽該網站時,便可直接看到由YouTube傳送過來的影片,不需到YouTube上觀賞。唯一差別在於若非在YouTube上看影片,播放器視窗右下角會有 YouTube的品牌標幟。

因影片可豐富溝通內容與社群互動,故這種混搭機制受到許多網站歡迎。美國第1大社群網站MySpace COO Peter Chernin甚至估計過,YouTube有6~7成的影片流量來自MySpace。此外,近年來部落格(Blog)非常流行,許多Blogger也喜歡在自己的Blog上混搭來自YouTube影片,以豐富Blog內容。以上都讓YouTube的知名度與瀏覽次數巨幅且快速成長。

而這種作法,也讓YouTube付出高昂頻寬費用代價。但在被Google收購後,因資金充裕,較無此顧慮。

此外,採用flv格式的好處在於,由於95%的PC都有內建Flash player,因此幾乎不會有無法播放的問題。降低使用者的進入與學習門檻,亦為YouTube快速普及與成長關鍵。

與內容業者化敵為友 共創利益大餅

然YouTube 除可觀賞使用者自行創作的影片外,亦可看到許多電視、電影等版權影片。在創立初期,YouTube為避免爭議,便立下禁止使用者上傳有版權與色情內容影片的規定。然諸多使用者仍不遵守規定,加上無有效防範機制,因此,版權影片在YouTube上仍隨處可見。

隨YouTube竄紅,此現象亦逐漸被全球各內容業者所注意,而在YouTube被Google收購後,因樹大招風,內容業者的反制動作亦更加積極,紛紛指責Google與YouTube保護版權的動作過慢,Viacom甚至因此告上法院,向Google求償10億美元。

體認到要長久發展,必須與內容業者化敵為友。因此在被Google收購後,有了更充裕資源的YouTube,亦加快步伐,與Google共同解決因版權影片而與內容業者衝突對立的問題。

首先,Google CEO Eric Schmidt於2007年4月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明Google將為YouTube推出名為「Claim Your Content」的內容過濾機制;接著,於同年6月,宣布將與全球最大的2家內容業者—Time Warner與Disney,合作測試新的視頻識別(Video ID)技術。此外,Google與YouTube在許多公開場合,不斷宣稱保護版權以及跟內容業者合作對YouTube的重要性,展現其合作誠意與決心。

而YouTube在網際網路上的高知名度、高瀏覽率與高會員數,也讓內容業者認為,比起其他同類型網站,YouTube為較佳傳遞內容管道。

持續改善 嘗試新型態廣告業務

致力於版權保護,除防止內容業者接踵而來的法律訴訟外,更重要的是,若能與內容業者合作,當有更大機會共同思考如何透過網際網路,創造新的影片內容營運模式。

雖YouTube 被Google收購後,再也無需顧慮頻寬費用,然並不代表營運上無後顧之憂。YouTube成功後,許多類似的影音分享網站如雨後春筍冒出,當中不乏具實力競爭對手,如Microsfot的Soapbox、Yahoo!的Yahoo!Video與MySpace等有。為求長治久安,其仍需找出明確的獲利模式。

面對後進者方面,YouTube除掌握既有的品牌知名度與會員數等優勢外,亦持續提供新功能如可主動顯示正在觀賞影片資訊的 Active Sharing、可更換影片背景音樂的Audio Swap、可與正在觀賞同樣影片的其他瀏覽者聊天的Streams等,目的在提供使用者最佳影片製作與觀賞體驗,強化使用者間的社會交流,以保持競爭優勢。

獲利模式方面,目前仍以廣告為核心,然業界人士普遍認為,YouTube靠目前的橫幅廣告(Banner)與Google的AdSense for content仍難獲利,故必須創造新的廣告模式。

目前YouTube的影片播完後,會自動顯示其他關連性影片,未來可能透過此方式,安插相關關鍵字廣告或廣告影片在關聯性影片中,讓使用者決定是否願意瀏覽。

因YouTube擁有領先地位與龐大影片資源,故在嘗試利用在網路影像廣告模式上的優勢,若能藉此找出有效的影像廣告模式,不但獲利將大為改善,且能讓Google網路廣告收益多元化,同時提升獲利與降低營運風險。

走出PC的必要性與挑戰

在許多廠商的努力下,數位家庭與生活的願景不再遙不可及,也可見到越來越多的網路服務與非PC裝置的結合或整合。雖目前並無明確的營運模式,但為求先進者的卡位優勢,加上PC相關產業成長已開始趨緩,許多廠商已迫不及待、嘗試將觸角伸向非PC領域,希望能儘快摸索出新的成長方向。

YouTube也不例外。為求有效擴大使用族群,嘗試多元性的營運模式,因此,也積極將其服務拓展到PC以外,主要為電視與手機,故如何透過這2種裝置提供服務,對YouTube的未來極為關鍵。

電視方面,YouTube與蘋果(Apple)於2007年6月中旬開始合作,使用者可透過Apple TV在電視上觀賞其影片。手機方面,YouTube 2006年與美國電信業者Verizon合作,手機用戶只要每個月支付15美元,便可觀賞YouTube影片。2007年3月,YouTube宣布將架設獨立手機網站,預計近期推出。此外,受到全球注目的iPhone,也內建觀賞YouTube的功能。相對在電視的應用,YouTube在手機上的發展可說較為積極。

而在非PC裝置上,至少目前確定在對應Apple TV與iPhone上,YouTube捨棄flv,改採H.264影片格式。除追求較佳畫質、降低網路頻寬需求外,也是在為未來的商業影片服務模式鋪路。使用者自製的影片,受歡迎關鍵與否在於創意,然若是商業影片,則需對畫質較為要求。

但需考慮到YouTube能有今日的成功,關鍵之一在於透過PC上的社群網站、Blog等宣傳推廣。在其他裝置上,沒有社會化網路的宣傳力道,能否取得與PC上一樣耀眼的成績,仍有待觀察。

電子時報 郭明錤/DIGITIMES 2007/06/2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馬堤 的頭像
    馬堤

    馬堤的剪報筆記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