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預測Enterprise 2.0的趨勢,可能不太容易。就需求面而言,Enterprise 2.0的驅動力似乎來自多重方面,包括對一連串便捷IT解決方案的需求,以及對高價值、協作式問題解決方案(即所謂tacit interactions「隱含式互動」)的需求。
這正是Enterprise 2.0有趣的地方。Enteprise 2.0平台能提供一般用途、形式不拘、自助式(DIY)的工具,有潛力解決與協作、知識管理、服務導向架構(SOA)、自助式IT有關的一籮筐問題,甚至有助於解決多年來困擾IT人員與企業的員工整體生產力問題。
Enterprise 2.0以全球資訊網(Web)目前運作良好的模式為藍本,也有幫助。因此,推動Enterprise 2.0的動力,主要來自於簡單、有效的軟體模型在Web上大受歡迎,從Flickr、 YouTube、del.icio.us等等Web 2.0應用程式的風行可見一斑。這些應用程式透過社交媒體,充分釋出使用者集體的產出潛能,把IT系統的潛在力量發揮得淋漓盡致。
不過,諸如部落格(blog)、維基(wiki)等應用程式,只是Enterprise 2.0故事的導言罷了,未來還可根據McAfee SLATES模型(搜尋、連結、製作、標籤、延伸和信號)描述的樣本和慣例,創造出許許多多其他類型的應用程式。有別於電話、電子郵件乃至於即時通訊 (IM),Enterprise 2.0式的資訊與協作不具干擾性,而且富有高度的槓桿性。
但這些工具本身以及這些工具鼓勵的行為,例如分享、同儕協作和大規模參與,是否能從Web成功轉移到性質截然不同的企業環境中,仍有疑問。2007或許會提供這個問題的解答,並決定這股Web 2.0分支現象的命運。
且讓我列出2007年Enterprise 2.0發展的十大預測,依重要性倒序排列:
10. 部落格與維基仍會是2007年Enterprise 2.0領域最紅的應用。這兩種由線上使用者控制的社交媒體模型,知名度最高、最經過驗證也最易於了解。這不是說混合型應用(例如Itensil的維基式 Team Activity Manager)就沒有進展的空間,只是據我猜測,部落格與維基會是2007年大多數Enterprise 2.0測試計畫賴以建構的基礎。
9. 一些Enterprise 2.0計畫的報酬率會低於預期,主要因為過度的組織架構和低度的社會互動使然。
大多數企業wiki產品提供某種整理使用者上傳資料的方式,以便擷取。但過度的、upfront式的組織結構,正是Enterprise 2.0力圖避免的,而且今天大多數軟體的組織結構仍然過於繁複。這為什麼重要?因為任何瑣碎的使用障礙,都可能大大地降低使用者參與貢獻的意願。在社交方面,務必讓使用者的「行為足跡」更明顯,並且讓使用者不論從技術層面和文化層面而言,都容易在社交媒體平台發表評論,攸關計畫的成敗。
里德定律(Reed's Law)也指出,就網路效果而論,社交網路是目前為止最強大的,正因為如此,Enterprise 2.0應用程式的社交功能若是降低,就會阻止某種應用在組織內部產生病毒式的普及化。建議:讓必要的組織結構自然興起,也讓使用者以公開、匿名的方式,主動貢獻內容,並以評論、標籤、評比、評語等方式,讓內容更豐富。
8. 流程稽核工具(compliance tools) 可能失去支持,使用者可能急著擁抱更容易操作的工具。沙賓法案(Sarbanes-Oxley;SOX)及其他法規對上市公司及相關產業的職員構成巨大的負擔。他們必須不斷地、鉅細靡遺地把公司內部運作的流程、控管以及重大決定一一記錄下來。已有許多小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紛紛提供協助企業符合各項法規要求的工具與支援服務。可惜這些軟體平台通常都過於繁複,給原本工作負荷量已很吃重的職員帶來額外的負擔。許多企業在情急之下,已開始採用門檻低的維基程式,以便非正式地擷取並整理資料,然後再定期上傳至正式的compliance系統。這類打游擊似的後端部署方式極可能真的生根茁壯。那麼,這種作法勢必會給企業帶來挑戰,不僅內部管理的難度增加,而且也難以評估新興的「替代」平台究竟效用如何。
7. 這會是Enterprise 2.0流程工具第一回合出擊不成功便成仁的一年。SOA和Web 2.0應用程式通常都側重服務與功能,但商業界卻更重視流程。所以不少人主張,把企業功能引進消費者工具的最佳方式,或許是讓這些工具變得更以流程為導向。因此,即將推出的許多Enterprise 2.0工具都偏重流程,例如前文提到的Itensil,以及新興的商業流程2.0 (BPM 2.0)運動,用這些工具即可啟動流程管理功能。到2007年年底時,我們就可斷定押寶於此是不是明智的決定。據我推斷:這個領域會浮現新的市場領導者。
6. 2007年既有協作工具(如電子郵件、電話與IM)的安裝基礎不會受到影響,但是會為2008年一股明顯的趨勢轉變打下地基--屆時,企業主管與職員會察覺,建置企業知識庫、改善相關商業資訊的查詢效率、以及善用標籤與連結等組織技巧,會帶來諸多好處。依我之見,能把電子郵件、電話與IM功能整合到 Enterprise 2.0環境的工具,必將大受歡迎。
5. 企業消費者化(consumerization)的步調會持續加快,有助於促進基層使用者採用 Enterprise 2.0軟體。若這股擁抱Enterprise 2.0的趨勢果真興起,那會是因為它代表一種更好、而且網路上已廣獲採用的工作方式。例如,部落格比電子郵件能接觸到更廣大的群眾,而且通常是以意外驚喜的方式呈現。網路「空間」(Spaces)打造出一種低門檻、具成本效益的個人管道,以一種界定明確的方式讓使用者與組織或全世界溝通。這些模式更容易讓人了解,而且在網路上更有效,勢必在企業內部助長由下而上採納的趨勢,通常是由年紀較輕的、年資較淺的員工所帶動,因為他們熟悉這些方式。
4. 大型軟體公司與Enterprise 2.0小公司之間的角力賽會出乎意料地激烈。不論是在產品或服務方面,大型軟體公司(例如微軟公司,但IBM更明顯)會看清軟體業的大勢所趨,並努力提供部落格/維基平台、情境式軟體環境(例如IBM令人印象深刻的QEDWiki)、社交書籤工具,以及更多聚焦於Enterprise 2.0領域的工具。儘管新創公司擁有反應敏捷的優勢,也比較不受安裝基礎牽絆,但他們必須跟大企業強大的銷售與服務人馬競爭。所幸Enterprise 2.0是廣大的領域,有充分的空間支持一些成功的創業故事。不過,要在這個市場飛黃騰達並不容易,特別是現在已經有開原碼軟體可跟這些工具競爭。
3. 有效的企業搜尋工具興起,是Enterprise 2.0成功的一大前提。原因之一是,網路功效大是因為具備一種連結架構,讓搜尋能有效運作。假如沒有Google或其他搜尋引擎可用,讓我們只打寥寥幾個關鍵字,就可從億萬個網頁中找到想查的資料,那麼全球資訊網對我們就可說是毫無用處。如果資訊存在卻找不著,那有什麼用?隨著資訊日積月累,企業不斷地設法克服資訊搜尋的障礙。倘若缺乏連結架構或其他按資料關聯性排序的方式,企業資料要從何查起,遑論如何發揮其功用?Enterprise 2.0提供一種可能性,不僅把上下文搜尋功能引進企業資訊生態系,也讓既有的IT系統設施與這些新平台連結起來。透過搜尋與標籤功能,讓賦予企業資訊貨真價實的可查詢性,是Enterprise 2.0的一大價值,也是一大致勝因素。
2. 濫用Enterprise 2.0的情況會持續出現,但不至於造成太大的影響。也許會導致又一樁重大的金融醜聞爆發,或只是員工濫用Enterprise 2.0工具擾亂正常運作,但未造成嚴重傷害。無論如何,隨著企業採用愈來愈多的部落格與維基工具,以集體協作方式來改善資訊的儲存與整理,總會有一些有趣的事件發生,這是在所難免的。
1. Enterprise 2.0與Office 2.0的名稱將展開對峙,爭奪線上商用軟體的正統,但沒有任一方是絕對的贏家。Enterprise 2.0是一種籠統的稱呼--因為自然會與組織級後端系統產生聯想--日後用於知識管理時,要繼續維持其形式不拘、新興社交網路工具的利基地位,不太容易。 Office 2.0則是規模適中的泛稱,但太偏重用戶端方面,在後端方面有所不足。這兩種稱呼會不會合併,或只是暫時這麼稱呼,等待未來一年逐漸演變,仍值得觀察。這項名稱辯論很重要,因為我們需要有效的簡稱(short-hand label)來辨識資訊業快速變遷的趨勢。目前,我會投Office 2.0一票。
我在研究Enterprise 2.0現象時,曾探討搜尋、新興架構等方面的問題。但到頭來,商業文化依然是2007年起Enterprise 2.0即將遭遇的最大障礙之一。我認為,企業需要花數年的時間,才能適應在內部建立一個能讓公司上下人人清楚看到的公共軟體平台。儘管目前大多數公司都已建立電子郵件通訊錄,可把訊息傳送到組織內部的各個單位,但實際使用的頻率並不高。
到頭來,Enterprise 2.0的商業價值會彰顯出來。即使在這方面的投資只獲得10%的報酬率,也值回票價。問題是:你會不會比競爭對手先一步獲得投資回報?
CNET Dion Hinchcliff.唐慧文譯 2007/01/03
- Jan 05 Fri 2007 13:22
2007年Enterprise 2.0十大預測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