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作電子錢包應用,預計於明年上路。
經濟部通訊產業小組今(14)日偕國內手機廠商明基電通、近距離無線傳輸(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晶片廠商飛利浦、台北智慧卡公司、中華電信等業者,展示近端行動交易服務計畫聯盟的第一階段成果,從今年九月起提供一百支具悠遊卡功能的手機供民眾測試;並預計在第二階段將悠遊卡、信用卡功能與手機的SIM卡結合,屆時民眾持具電子錢包功能的手機,即可在便利商店、加油站等處進行小額消費。該聯盟表示,上述應用將於明年第二季開發完成,民眾最遲在明年底以前,就能享受到利用手機作電子錢包的便利性。
手機作電子錢包意指透過結合NFC技術的手機,手機可取代信用卡、悠遊卡等功能,民眾只要將手機掃過具有NFC感應器的機器前,其會透過結合NFC技術的SIM卡來辨識使用者的身份以進行扣款交易。
一如上述,電子錢包應用最關鍵的技術是NFC。NFC是一種無線訊號只有8吋範圍,傳輸速率為212Kbps的通訊技術。它類似於RFID(非接觸式射頻識別)的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標準,與RFID最大的不同是,NFC採用了雙向的識別和連接,能夠用於付費、鑑別與通信等多種功能,其也能允許手機向具有NFC功能的電視無線傳輸數字照片,或者從電腦上下載數字音樂文件。NFC由Nokia、Sony與Philips三家公司所共同推動,目前在日韓兩國都已經有了電子錢包手機產品,我國的電子錢包應用與日本相近,都採用NFC技術;韓國則是採用紅外線感應。
而目前國內手機作電子錢包的生態環境(Ecosystem)是:明基電通專責研發內建NFC晶片的手機設備;中華電信提供電子錢包加值服務;飛利浦生產NFC晶片;中國信託和台新銀行的信用卡可用作電子錢包扣款。經濟部通訊產業發展推動小組資深經理蔡瑞塘表示,日後會再增加更多廠商投入。
蔡瑞塘說明目前進程,表示現階段是將悠遊卡的晶片與感應天線建入手機的主機板,悠遊卡晶片還無法與SIM卡結合,缺點如同現在的悠遊卡般無法辨認持有者身份。預計在今年底之後就會邁入第二階段的測試,屆時NFC技術在進入SIM卡後,由於可以進行身份識別,其應用範圍擴大到可與POS系統整合進行小額付費應用,並將進一步結合信用卡的簽帳功能。除此之外,民眾只要透過手機或者電腦上網,即可自行儲值。
針對電子錢包的安全性問題,蔡瑞塘表示沒有疑慮。他指出,除了NFC是近距離接觸難以被竊取干擾外,NFC晶片卡亦具有加密的功能。倘若手機遭竊取遺失,民眾可如同掛失信用卡般,銀行會透過遠端操作,將手機的付費機制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