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寬頻連網家戶達456萬戶
無線或行動上網仍處發展初期 基礎建設仍不足

 根據資策會FIND於2006年8月所做調查指出,台灣家戶連網普及率為72%,連網家戶已達525萬戶。其中,高達87%連網家戶使用寬頻連網,這顯示台灣家戶連網整備度極高。此外,台灣地區網路使用人口達1,452萬人,其中有近88%民眾會在家中使用網際網路;而在家上網的民眾中,更有高達92%民眾是「最近1個月內」曾在家使用網際網路,顯示出網際網路應用已普遍受到民眾接受,且與日常生活間具有密切關連。

不過,寬頻家戶每月實際連網支出約為新台幣933元,較2005年調查結果微幅增加13元;但家戶所能接受連網合理價格僅約653元,不僅較2005年的調查降低42元,合理價格與實際支出差距近300元。

另一方面,傳輸頻寬與穩定度,不論在有線、無線或行動上網,使用者皆認為是有待改善議題。由此反映出台灣網路基礎建設環境,在面對技術快速變化下,成長未能反映民眾期待。



頻寬與穩定度不足為網民最大痛處

連網價格略增 具消費者甜蜜點仍有差距

根據資策會FIND於2006年8月所做的台灣家庭寬頻、行動與無線應用現況與需求調查指出,家戶網路使用者連網時最常遇到的困擾為「傳輸速率過慢」(21%)及「線路不穩」(11%),顯示出家戶網路使用者對於連網頻寬速率及穩定性的重視。

若進一步分析家戶網路「經常使用者」(最近1個月內有使用者即為經常使用者)的網路應用項目來看,其主要困擾為「傳輸速率過慢」,不滿意比例皆高於整體網路使用者的平均值;其中「付費線上學習」、「影音視訊活動」及「網路電話」的經常使用者,對「線路不穩」感到困擾的比例亦高於整體的平均值。這顯示出家戶連網經常使用者對於連網頻寬與品質的重視高於一般的連網使用者。

若進一步針對連網使用者進行價格認知與測試,則會發現家戶連網使用者對於更大頻寬及更穩定品質的連網方式,其價格接受的區間較高。根據資策會FIND調查結果指出,目前寬頻家戶每月實際連網支出約為933元,並與2005年的調查結果相當;但家戶所能夠接受的連網合理價格僅約653元,不僅較2005年的調查降低許多,合理費用與實際費用的落差更相差近300元。

但若將「光纖連網」及「WiMAX無線寬頻」列入選項,進行價格測試,則發現「頻寬速率」的誘因,可提高民眾對於家戶連網合理費用的價格區間,不僅合理費用提升了200餘元,與目前寬頻家戶實際連網費用則更為貼近。




無線上網人口大幅成長 行動上網則停滯不前

隨著「無線化」與「行動化」的連網技術日趨成熟,民眾對無線或行動上網的使用行為與需求也逐步浮現。全球許多國家紛紛發展「無線城市」的基礎建設,企圖實現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以及「使用任何設備」皆能無線上網的願景。

在台灣,行動或無線網路的發展皆於近幾年逐步起飛,相較於網際網路已有10多年的發展,行動或無線上網應用行為則被視為家戶網際網路應用行為的延伸。若將「新興的」無線或行動上網視為「成熟的」有線寬頻連網應用的延伸,則會發現民眾對無線或行動網路的基礎建設或相關應用的評價與需求,皆以「有線」寬頻網路做為需求的延伸與上網環境評價的參照點。

根據資策會FIND調查結果指出,截至2006年8月,台灣行動上網人口為183萬人,行動上網普及率為8%,與2005年相較之下,呈現持平狀態。另外,無線上網人口則達276萬人,普及率為12%,較2005年呈現較大幅度成長,年成長率超過60%。

從近3年趨勢來看,無線上網普及率的成長斜率較大;而儘管各行動電話系統業者的第三代行動電話服務(3G)於2005年下半陸續提供服務,行動上網人口卻不見成長。

不過在使用程度方面,調查發現,在行動或無線上網人口中,最近一次使用為「近1個月內」者,分別為64%及70%;而最近一次使用為「近3個月內」者,則分別高達81%及85%,這顯示出行動或無線上網具有固定使用人口,已非如早期充斥著「嘗鮮的」、「一次性使用」的人口。




公共區域無線上網 基礎建設仍嫌不足

使用介面不友善則為行動上網最大罩門

若深入了解無線及行動上網使用行為,根據資策會FIND調查數據來看,曾使用過行動網路民眾,其使用行動上網時主要困擾為「傳輸速度慢」(41%);而曾使用過無線區域網路的民眾,則認為其使用無線上網時主要困擾為「連線品質不佳」(36%)及「傳輸速度慢」(31%)。因此,連網頻寬及穩定度為題,如同寬頻用戶,皆為網民最關切課題。
再以使用場合與應用內容來看,呈現出某種程度關連性。以無線上網而言,在資策會FIND調查中,僅有約48%在住家及辦公室以外的「公共區域」使用無線區域網路;而應用內容侷限在「資訊瀏覽」、「資訊搜尋」及「收發電子郵件」等項目(這些項目皆為50%以上);反觀需高度安全性的「網路購物」或「金融交易」及需大頻寬的「各種線上娛樂」等應用,使用比例皆不滿10%。

住家及辦公室無線上網行為雖仍處萌芽階段,但應用程度及內容逐漸加廣、加深,成為主要上網場合無庸置疑。但延伸到公共區域,民眾若欲使用要大頻寬、高速率及高穩定性的應用內容時,立刻反映出無線區域網路基礎建設的不足。

相較於無線上網,由於行動網路覆蓋率高,造就「公共區域」行動上網的比例(61%)也相對較高,但受到終端設備(如:手機、PDA或智慧型手機)硬體與傳輸限制,影響到行動網路應用內容的深度與廣度。

在資策會FIND調查中指出,行動網路使用者最主要的應用內容為「圖鈴下載」(41%)、「資料搜尋」(24%)及「收發電子郵件」(21%),其餘「交易型」或「娛樂型」的加值服務,則應用比例甚低。

造成行動上網人口停滯不前原因,可從行動上網使用次數窺得一二。2006年資策會FIND調查指出,行動上網使用者在過去1年內,使用行動網路平均次數為71次,遠低於無線上網使用者(187次)。

行動上網次數遠低於無線上網,關鍵在於行動上網使用者的使用行為受到相當大的限制。儘管行動網路有極高的訊號覆蓋率,但在終端設備(亦即手機)及內容設計方面,卻對行動上網使用者相當不友善。

以目前行動上網最受歡迎的服務內容「圖鈴下載」來說,行動電信業者已能針對「圖鈴下載」這種「非同步溝通」的服務項目,提供良好服務環境;然而,如「娛樂型」或「交易型」等類「半同步溝通」或「同步溝通」的服務,除訊號覆蓋率、頻寬及傳輸品質的問題需考量外,終端設備支援程度、行動網路入口網站(Portal)對使用者友善程度、甚至是應用服務「軟硬體設定」流程,皆會影響使用者意願及使用頻率。

由於手機產品每年翻新,行動網路服務與手機間相依程度高,並非每款手機都能支援各種應用服務。再者,在下載或使用該項服務前,使用者甚至無法瞭解服務內容的品質,即告知收費訊息。較一般家戶連網「開機、連網、使用」的單純程度,以上情形皆會讓行動上網潛在使用者裹足不前;而在市場規模無法持續擴大狀況下,內容提供業者更不敢貿然投入服務的改進與研發,使用者預期無法獲得更好內容下,自然對行動上網興趣缺缺。




高滲透率及高普及率已是Must Have

如何提升上網使用量及應用內涵才是王道

台灣網際網路發展在世界各國中表現相對出色,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數據指出,台灣寬頻用戶普及率全球排名第12名,在亞洲區域則排名第三,僅次於南韓及香港;而在全球上網人口普及率方面,台灣則排名第17名,在亞洲區域則排名第四名,僅次於南韓、日本及新加坡。在行動用戶滲透率方面,台灣一度突破 100%,現亦有98%左右。此外,台北市無線網路新都,更備受國際關注。然而從使用者觀點,似乎感受不多。

以寬頻服務而言,由於頻寬提昇所需付出價格高於預期,民眾接受度自然有限。當我們從媒體得知國外民眾透過便宜連網方式,享受飆網樂趣之際,也只能徒呼負負。同樣在無線及行動上網方面,即使台灣早已成為製造重鎮,卻發現愈享受應用服務卻是如此之難。

台灣早已脫離追逐高滲透率及高普及率的時代,現在應該討論如何提升使用量及應用內涵。但在業者一切以短期獲利導向,卻忽略「放長線釣大魚」的可能性,短期而言,消費者是輸家,長期來說,很可能走上兩敗俱傷之路。以近來最為熱門概念「Web 2.0」,就是需要更多上網族群以產生滾雪球效應,但在網路使用者成長受限情況下,未來若無法改善,「Web 2.0」恐將重蹈「Web 1.0」覆轍。 電子時報 DigiTimes Research企劃 2006/12/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