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牙技術聯盟(Bluetooth SIG)在台北舉行會員大會時,宣佈中文譯名從「藍芽」改成「藍牙」,以統一全球用語。對於用慣藍芽這個詞的人而言,要改成藍牙還真不習慣,不過,藍牙中文用詞的轉變,似乎也象徵著Bluetooth已經走過初生萌芽的階段,不僅成為全球最普及的無線個人區域網路(WPAN)技術,甚至有意整合其他相關技術,以銳利牙齒咬下所有商機。

Bluetooth源自於西元十世紀的丹麥國王Herald Blatland,他的姓Blatland就相當於英文的Bluetooth,由於他統一了丹麥與挪威成為維京人的英雄,後來易利信(Ericsson)在開發此一技術時就命名為Bluetooth,希望能統一無線技術的介面標準。

根據藍牙技術聯盟的最新統計,全球藍牙產品的累計出貨,已經突破10億件的里程碑。現在藍牙不僅是中高階手機的標準配備,立體聲耳機也愈來愈普及,而且應用領域已經不只是語音與音樂相關的產品,也包括PC、消費性電子、汽車及醫療設備,預估2010年出貨量將突破20億件,成為全球最普及的無線連結技術。

不過,藍牙並不是一開始就廣泛為市場所接受。早在5年前,藍牙產品因為使用不便、產品價格居高不下、Wi-Fi異軍突起等因素,產業熱潮大幅退燒,當時市場一片唱衰聲浪,甚至不乏藍牙已死的說法,當時的Bluetooth就像是一顆剛冒出來的芽,期待能成長茁壯,卻有志難伸。

5年後的今天,藍牙藉由手機普及的力量,進入了多數消費者的生活中。許多人從手機開始接觸藍牙,不僅使用藍牙耳機講手機,也從手機傳照片到PC,或從PC傳音樂到手機,除了手機以外,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筆記型電腦(NB)、遊戲機、攝影機、投影機及數位相機,也都開始整合藍牙,藍牙在不同領域成長茁壯,儼然成為無線通訊領域的一棵大樹。

藍牙成為大樹之後,正開始發動一波波統一無線介面技術的攻勢,就像銳利的牙齒一般,要咬進所有商機。首先,藍牙技術聯盟與WiMedia聯盟合作,要開發下一代整合超寬頻(UWB)高速的藍牙技術,預計2008年就有產品問世,未來仍將採用藍牙的認證程序與商標,等於吸納了UWB的商機。

另外,藍牙也計劃在新規格中陸續整合近距離無線通訊(NFC)、低耗電等功能,不讓飛利浦(Philips)與Sony發起的NFC、諾基亞(Nokia)主導的低耗電Wibree專美於前,藍牙技術聯盟憑藉10億件藍牙產品與6,000家會員的龐大資源,企圖吸納其他WPAN技術的野心可見一斑。

如此看來,Bluetooth改稱藍牙,雖然用詞略嫌不雅,但與產業現狀似乎更為貼切,現在的Bluetooth,早已不再是過去那個從土壤中剛冒出來的藍芽了。

電子時報 沈勤譽/採訪中心 2006/12/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